Photo from Flickr CC by Panegyrics of Granovetter

貿易需要有意識地認知這是互利互惠的交換行為,各取所需

文/菲利浦‧科根;譯/陳珮榆

對貿易的需求

首先從自身周邊討論起,就拿家裡最常見的消耗品牙膏來看,牙膏在抵達你家浴室前,沿途經過數千人之手和數百道過程。牙膏成分裡美白牙齒的二氧化鈦必須透過開採,可能來自澳大利亞或加拿大;用來清潔牙垢的研磨劑碳酸鈣須從石灰岩中提取;作為增加牙膏黏稠度的三仙膠(xanthan gum,譯註:又稱山羊膠、黃原膠、漢生膠)則是由多種植物研磨而來。光是我家浴室的牙膏即列了十七種不同成分,這還不包含製造牙膏容器的塑膠原料。這些所有原料必須運送至工廠,製作成一管管的牙膏,接著用紙盒包裝起來,上面還有專業人士設計的商標,以便在超市內吸引到顧客的目光。然後,貨車將產品運到配送中心,最後由零售店員擺放在貨架上。

再來放遠思考,到集貨港口看看,像是英格蘭東海岸索夫克郡(Suffolk)的菲力克斯托港(Felixstowe),你會發現宛如身處巨人的國度。我去參觀時,丹麥快桅集團(Maersk)一艘全長約四百公尺的貨櫃船正準備駛離碼頭,甲板上方堆滿高達八層的金屬貨櫃,下方也有一樣多的貨櫃,旁邊有三輛已經完成裝載貨物、八十公尺高的起重機具。幾週之內,成千上萬名消費者將使用到其中一個貨櫃內的產品。

世界經濟便是由上述這些大大小小的貿易活動所組成,其中涉及的金額龐大到數兆美元。民眾很容易遺忘這些物品就是平常每天使用的東西:我們吃的食物、身上穿的衣服、使用的設備。沒有人身處於經濟孤島。

全球有將近百分之九十的貿易是透過船運。在菲力克斯托港,貨櫃一箱箱擺放在碼頭旁邊,遠遠地用肉眼可以觀察到,單一個工作日之內就有二千輛貨車抵達此處卸載出口貨物,接著再辛苦地進口物料搬運出去。

這個港口有三線鐵路轉運站,運載將近一半的貨物量。我在其中一線的末端看到了工程壯舉,鐵道轉盤將火車頭轉向,讓該輛列車反向行駛,並在另一條線的末端裝載新的貨物。將商品送到每戶人家需要這些別出心裁的小成就,而它們事實上也都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淵源。

像菲力克斯托港這樣的大港口遍布全球。舉例來說,新加坡具有深水港灣是萊佛士(Stamford Raffles)爵士選擇其作為英國貿易基地的原因之一,另一原因是新加坡位於麻六甲海峽的東南端,居於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之間的戰略位置,任何想從印度洋航行到南海的船隻都需要經過此海峽。今日新加坡港之所以成為世界上第二繁忙的港口、新加坡之所以成為世界上最繁榮的國家之一,皆歸功於其擁有的亞洲貿易與金融中心地位。

一般來說,貨櫃箱外觀長得一模一樣,難以辨別裡面裝載什麼樣的產品,但在新加坡港,我們可以稍微窺見貨櫃船上裝載哪些物品。碼頭擺放的貨物有亞洲製造的豐田(Toyota)和本田(Honda)汽車(準備運往歐洲)、歐洲製造的賓士(Mercedes)與寶馬(BMW)汽車(準備運到中國),以及前往中東地區的三菱(Mitsubishi)小卡車。最大的貨櫃船每艘可以運送八千輛汽車,每年港口有一百一十萬輛汽車通過。

每天流動於菲力克斯托港、新加坡港和其他幾十個港口的貿易活動,維持著全球經濟的繁榮,並構成複雜經濟網絡的一部分,進出口的商品不只是完成品,亦包含零件和原物料。舉例來說,一台iPhone即是由日本和南非製造的顯示器、台灣製造的感測器,再加上德國、法國、義大利與荷蘭製造的其他零件組裝而成;這些零件使用來自非洲或南美洲的原物料製作而成,所有零件再由中國組裝完成,但外界卻普遍將iPhone視為典型的美國產物。

人類進行貿易活動已有數千年之久。貿易與分享是兩回事,所謂分享是指野生動物也會有的行為,如一群獅子會分享獵物;貿易也異於共生概念,所謂共生是指如黑帶鰺(pilot fish,譯註:俗名為烏甘、領航魚)會吃鯊魚的寄生物,以換取鯊魚的不殺之恩。

貿易需要有意識地認知這是互利互惠的交換行為,各取所需。也許我的蘋果樹所結的果實無法在腐爛之前食用完畢,也許你的母雞所生的雞蛋多到早餐吃不完,所以交換合情合理。這種貿易似乎是人類獨有的行徑,誠如偉大的經濟學家亞當.斯密(Adam Smith)所言:「從未見過兩隻狗可以公平審慎地交換骨頭。」(不過,黑猩猩會以互相梳洗來換取食物,而在另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拿銀盤給捲尾猴當作貨幣使用時,發現牠們會拿來買春。)

以全球層面來看,貿易的產生源自於資源分配不均。地球上有些區域富含礦產資源,有些區域具備種植水果或棉花所需的陽光條件,其他區域擁有種植小麥的遼闊平原。隨著時間推移,擅長製作陶器、紡織或製造產品的技藝造福了一些文化,人們製作自己擅長的物品,並與擅長製作或種植其他物品的區域交換剩餘的物資。

早期的貿易行為可能從相互送禮開始,現代社會上依然存在這種互贈行為,我們在慶祝他人生日時會攜帶禮物,或者受邀參加晚餐聚會時會帶酒前往。漸漸地,這種互贈方式可能變得更加系統化,雙方都意識到自己可以從中獲益,例如在交換蘋果與雞蛋的例子裡,可以發現到雙方飲食都變得更加多元。隨時間流逝,交換走向專業化。在某些產品方面,這個過程發展得相當迅速,就像每個中世紀村莊都會有鐵匠和工匠。

交換過程漸漸走向市場交易。最早在公元前第二個千年的腓尼基時期已經存在市場貿易,而在世界各地,特別是小型城鎮內也發現類似情況,大部分貿易以農民出售剩餘物品或牲畜為主。對專業人士來說,如銷售葡萄酒的人,市場是他們銷售產品的重要管道。一旦有了市場,買家就會比較價格,贏家就是那些賣最便宜的生產商。漸漸地,這種買賣將迫使貿易商提高「效率」,以較低的成本生產更多的商品。買賣雙方不僅必須在商品價格上達成共識,在商品的品質、交易的時間與地點、付款的方式與時間上也要達成協商。市場、交易所和金融工具等創新讓貿易過程變得更加容易。

遠距貿易也存在了數千年之久,西哥德人(Visigoths)在其律法中提過「海外貿易商」(negociatiores transmarini)。但從歷史上來看,遠距貿易既昂貴又有風險,因此這類貿易僅占經濟的一小部分,多半是珠寶、香料或絲綢等奢侈品。一般人消費的大部分物品仍由當地產製。

隨著船艦越蓋越大且航行技術變得更加可靠,也漸漸能用船艦運輸木材、穀物或奴隸等大宗貨物,過去兩世紀以來,鐵路、郵輪和內燃機改變了貿易型態。因此本書會講述貿易是如何在數千年以來變得更加普及與深入,並達到現今跨境貿易涵蓋世界上每年總產量一半以上的程度。全球經濟是由競爭、政府干預、消費者偏好與自然資源分配等複雜的相互作用所組成,只要改變其中一個環節,我們就難以確定系統內的其他部分會有什麼回應,這就好比每當政客提出簡單的經濟解決方案時那樣,選民應該記得很清楚發生了些什麼。

國家存在的必要

以陸路進行貿易的商人在途經他國領土時,貨物可能會遭到強盜打劫或當地統治者沒收,以海路進行貿易的商人則恐面臨暴風雨或遇到海盜的危險。古人明白這種風險性,並採行分散風險的策略,如《舊約聖經》記載:「當將你的糧撒在水面,因為日久必能得著,但你要分給其他人,因為你不知道將來有什麼災禍臨到地上。」

即使在國內,商人也可能碰到地方政府決定扣押自己財產的情況,時至今日這種事仍經常發生。但這是個零和遊戲(zero-sum game,譯註:源自博弈理論,是指雙方博弈時,一方的得益必然會造成另一方的損失,因而雙方對峙結果的總和永遠等如零),假使農民的作物每年都遭地方強盜(或地主)掠奪,那麼農民就不會費心栽種,如此一來長期經濟增長也不會出現。正如十七世紀對人性持悲觀看法的哲學家湯瑪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所言:「在這種情況下不可能有工業,因為無法確定產出的成果如何。」

在經濟成長起飛以前,需要有現代國家的存在,才能保護私有財產與和平解決爭端。現代國家提供法院以確保合約的執行、銀貨兩訖及工資的給付,而貿易的運作也需要有運送貨物的公共道路、教育勞工的學校、進行疾病治療的醫院等等。

現代政治論辯往往陷入類似於「資本主義很邪惡」和「政府干預是錯誤的」這種毫無結果的思路爭論。事實上,成功的國家經常從蓬勃發展的私營產業中獲益,國家提供的基礎設施也總是對私營產業有益處。爭辯論點在於界線:私營與公營部門之間的責任如何劃分?政府應該從中要求多少所得?

在二十世紀期間,這個界線大多傾向政府那一邊,不過這趨勢並非往單邊傾倒。在俄羅斯和中國,甚至像瑞典這樣的社會民主國家都出現反倒現象。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顯示出各國在危機時刻需要經濟政策,但僅依靠部分決策者預知未來並不明智,即使是頂尖的企業家也會出差錯,例如創辦與經營IBM四十多年的湯瑪斯.華森(Thomas Watson),曾錯估全世界市場只需要五台電腦。

因此本書亦講述了幾世紀以來,國家政府是如何影響經濟發展,無論好壞與否。許多獨裁統治者意識到,富裕的商人是極佳的稅收來源,所以大力鼓吹國內外的貿易發展。過去二百年來,國家政府承擔了更廣泛的職責,提供福利給年長者、病人與失業人士,並試圖管控經濟以限制通貨膨脹與失業問題。這種轉變趨勢對整體人口而言是項好消息。

金融的重要性

祖輩先人和我們一樣,也有財務借貸,這也屬於貿易形式之一。你有多餘的現金,而我需要現金買一頭乳牛或資助一趟貿易之旅。若我的投資賺得利潤,便支付你利息,如此一來雙方都能從中獲益。

金融在經濟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使我們得以管理一生的開支。在剛開始工作之時,我們的資金很少,需要貸款購買房屋或汽車等消費品;到了中年時期,賺取的工資增加,能夠償清債務,準備為退休生活存款;等到我們年邁之際,仰賴儲蓄的利息收入生活。歸結來看就是老年人借錢給年輕人。

企業通常需要透過借貸來拓展業務,政府職能也需要貸款的資助(國家的稅收鮮少會高過花在公用事業上的費用)。

金融產業在這類交易中充當仲介,例如基金管理和退休金計畫即是將我們的儲蓄投資於支付利息的債權和公司股票方面;保險公司向我們收取保障生命與財產的保費來投資,額外收入讓保險費用降低;慈善機構將我們捐獻的錢拿去投資,他們獲得的額外收入可以用於慈善事業。

伴隨著經濟成長,諸如此類的金融產業日益複雜化,且被更多人所利用。儘管現代金融產業有許多缺點,但值得反思的是,在金融工具不發達的經濟體中,公民無法購買自己的房屋或創業。好的融資可以助你一臂之力,舉例來說,在肯亞,當地通訊商經營的金融交易行動支付系統M-Pesa蓬勃發展,改善了數百萬居民的生活,也使得小型企業的管理更加便利。

金融產業的興衰似乎取決於本身的特質。人們需要信心進行貸款,若局勢讓人民緊張不安,進而使信貸緊縮,恐導致經濟混亂。在二○○八年金融危機爆發以前,金融體系龐大到難以支撐高昂消費,使得西方經濟的穩定性開始動搖。金融工具是把雙刃劍,用得好讓你上天堂,用不好讓你下地獄。

本文介紹:
世界經濟10000年》。本書作者/菲利浦‧科根;譯者/陳珮榆;出版社/堡壘文化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延伸閱讀:

  1. 當商業開始改變世界
  2. 資本的世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