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論身處何地,永遠先為自己規劃逃生路線
文/伊芙.波普拉斯;譯/甘鎮隴
應變心態
在前一章,我們討論了先遣隊如何以先發制人的方式建立層層防禦、嚇阻可能的威脅。在這一章,我們討論最後一層防禦網,也就是最究極的力量:應變能力。
這就是特勤局的反應能力,這些護衛能對某個威脅做出迅速、敏捷又猛烈的反應。正如美國總統需要應變護衛為他擋下瞬息多變的威脅,你的人生也需要應變能力。
好萊塢每次拍攝關於特勤局特務的電影,主角通常都是應變護衛,例如一九九三年克林.伊斯威特的懸疑片《火線大行動》、一九九四年尼可拉斯.凱吉的喜劇片《第一夫人的保鏢》,還有二○一三年傑瑞德.巴特勒的動作片《全面攻占:倒數救援》,這些電影都描述應變隊的特勤人員如何保護總統(或是開車載第一夫人)。在現實生活中,就是這些人員護送總統進出空軍一號,共乘稱作「野獸」的加長型禮車,還有在集會時站在總統的講臺旁邊。
我負責保護總統時,會時刻提高警覺,以確保一旦發生問題,我們已經準備好即刻解決。為了迅速並有效地應付任何威脅,我們受過戰術和技巧方面的訓練。我希望你能擁有這種應變心態,來面對你在人生上遇到的阻礙。
我前陣子搭機從洛杉磯飛往紐約市,我的機票當時還沒劃位,所以我在登機前詢問地勤人員還剩什麼位子。
「真的很抱歉,」地勤人員一臉遺憾。「只剩下靠近後段的一個中間座位,還有一個靠近逃生門的靠窗座位。」
我沒聽錯吧?飛機上只剩兩個座位,其中一個竟然是腿部空間更為寬敞,而且靠窗的逃生門座位?這還需要選嗎?「好的,謝謝你,」我說:「麻煩給我逃生門的位子。」
我轉身要去候機室,但停下腳步,轉向還站在櫃檯後面的地勤人員,問他:「不好意思,我想請教一下,你剛剛為什麼覺得,需要為了給我逃生門座位而道歉?」
「這個嘛,因為有些人不想要這種座位。」他解釋。
「為什麼?」
「就怕真的發生事情的時候吧。有些人不想在發生緊急狀況時扛起責任。」
我思索這番話。如果飛機迫降或遇到任何緊急狀況,我知道自己百分之百希望有能力自救,而不是坐等陌生人救我。
「有多少人會拒絕這種座位?」我問。
「這個嘛,很難說……」他遲疑片刻,終於坦承:「其實還不少。」
有些時候,我們會為了避開沉重責任,而急於把力量交託給其他人事物。然而,只要為可能的危機做好身心準備,你沒理由不能在緊急情況下成為現場最可靠的人。你不應該把自己的個人安全委託給陌生人,因為他們未必比你更有資格。
在這一章,我將教導你何謂「狀態意識」和「策略意識」,你就能學會如何有效又謹慎地處理危機場面。
狀態意識
去任何地方都評估環境,此乃保護自己的關鍵。我們應變隊把這稱作「狀態意識」,宗旨是辨識出周圍的危險行為,並迫使自己隨時觀察環境。
在現實生活中,你的狀態意識雖然不需像捍衛美國總統的應變護衛那樣敏銳,但你還是應該注意所在環境,連同周圍的一舉一動。因為你有在「注意」的時候,才看得見問題出現,也才有時間做出反應。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拓展自己對狀態意識的了解,採取一些簡單又快速的措施,來確保自身安全。我進入某個餐廳、戲院或演唱會場的時候,會先花五分鐘觀察環境,在腦海中製作一份情勢報告。這個步驟很簡單,卻可能可以救命。
預先想好辦法,我就能在所在的場合和人群當中放鬆,不用擔心如果突然出事的話該怎麼辦。意思就是,我到時候不會措手不及,不會因為某個我沒料到的人事物而驚慌失措。
一般來說,歹徒如果發覺你有在觀察周圍,通常就會另尋獵物。歹徒喜歡找容易對付的目標下手,像是沉浸於自己的世界,或是對周遭狀況一無所知的人。你可以把狀態意識想像成開車,你不僅必須看著前方道路,還得查看側照鏡和後照鏡,有時候回頭幾眼,隨時觀察周圍。
我們有時候沉浸於思緒、與旁人的談話,或是時刻向我們索討注意力的刺激物,結果對所在環境視而不見。大多數的人都能用大腦自動駕駛模式走過一條街,或駕車前往某處,而完全沒注意到周圍有什麼動靜。智慧型手機也大大削弱了我們注意周圍的能力,而這很可能帶來危險後果。手機弱化了我們的感官,連同我們維持安全與敏銳所需的認知能力。
想達到防彈境界,就必須做到「活在當下」。跟「如何應戰」相比,狀態意識對你個人安全的影響更大。你如果有在注意環境,大概就不會需要戰鬥。相反的,你就算學過一大堆華麗的防身招式、技巧和策略,但看不見威脅逼近也沒用。等出了事的時候,你將被打得措手不及,意思就是你根本沒機會化解威脅、逃之夭夭。
掩護和躲藏
警校教導學員的第一課,是如何有效運用「掩護」(cover)和「躲藏」(concealment)。
掩護是指任何能讓你避開子彈、爆炸碎片或利刃傷害的東西,強韌又牢固,像是粗厚的樹幹、沉重的家具,或只是每個街角都有的信箱。
你如果見過警察在攔檢時如何停靠警車,就會注意到他們通常把車頭歪向左方,如此一來,他們如果和被攔檢的駕駛人發生槍戰,就能立刻躲到警車的車頭後面。
不是只有能完全遮住你身子的掩護才有效,就連消防栓也能有效保護你,只要你盡量把身子蜷縮起來。好的掩護只需要發揮兩個作用:讓對方更難擊中你,還有足以擋下對方的武器。
另一方面,你在找不到掩護的時候,就該想辦法「躲藏」,這可能是因為你周圍沒有掩體,不然就是你來不及尋找掩護。
想讓躲藏發揮作用,你就必須把身子完全隱藏起來,這點跟「掩護」不一樣。你可以把這想成玩捉迷藏,你越擅長躲好,就越難被找到,就算賭注變得更大,這個道理也依然不變。
能讓你躲藏的東西,可能是窗簾、毛毯,或是關上的門。這些物體雖然擋不住子彈,卻能讓你避開襲擊者的視線,而對方如果看不見你,也就沒辦法對你出手。
當然,最好的選擇,是找個掩護與躲藏功能兼具的物體,像是牢固的門板或磚牆。但你需要立刻做出反應的時候,先找掩護,躲藏其次。
出入口
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進出商店、餐廳之類的地點,對此不會多想。我們走進家附近咖啡店的正門,買了早上要喝的濃縮咖啡,然後循原路走出去。這個舉動簡單又自動,但如果碰上槍擊事件或集體恐慌,這種大腦自動駕駛模式很可能引發悲劇。
在美國,幾乎每間餐廳、戲院或雜貨店都有兩個進去、兩個出來的方式。特勤局把這稱作入口(ingress)和出口(egress)。
一般人都熟悉主要的出入口,也就是大門,卻沒想過第二道出入口在哪。第二道出入口通常會是在後側的倉儲區、廚房區或卸貨區,也就是商家收取貨物、倒垃圾而不會給顧客造成不便的空間。
你每次來到某個地點,就該先找到兩個出口,這也是最簡單的步驟。你只需要轉動腦袋瓜,事先想好計畫,以防出於任何理由而需要匆忙撤離。別忘了,不是每個「第二出口」都必須是門扉,窗戶也可能是出口。
我在安排維安計畫時,常常會考慮到這個問題,因為我不只要擔心受護者的安危,也要擔心參加同一場活動的其他人。有時候,與會人數可能是數以百計甚至千計,我知道集體恐慌的危險性,所以會跟當地警方密切合作,準備兩套應變計畫,一套給我的受護者,另一套給其他與會人士。
你在尋找兩個出口的時候,請換上自我應變的腦袋,花點時間思索:如果事情出了差錯,我要怎樣盡速逃離。
爆發集體恐慌時,幾乎每個人都會試著用同樣的方式逃出去,也就是循原路的出入口。就是這種「從眾心態」引發踩踏事故之類的重大傷亡。
二○○三年二月十七日,在芝加哥的E2夜總會,警衛為了中止一場打鬥而噴灑了辣椒水,結果引發踩踏事件,造成二十一人死亡,五十多人受傷。現場一些人嗅到辣椒水的味道,以為恐怖分子在現場投擲了汽油彈,而隨著恐懼擴散,將近一千五百名群眾開始朝他們唯一知道的出口推擠,而出口外頭是一條向下的陡峭樓梯。當時沿梯而上的人們被迎面而來的群眾撞倒。警衛後來作證表示,當時有試著挽救倒下的人,但被群眾推擠所引發的洪荒之力攔阻。
這就是為什麼你需要記住出口在哪,並隨時提防這種從眾心態。如果數百人試著通過同一個出口,你就該考慮其他出口。在這種時候,你最好逆流逃生,而非順流而行。就因為人人都朝同一個方向前進,並不表示他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請尋找一些可能不是那麼明顯的出路。你有沒有注意到,空服員喜歡提醒乘客,最近的出口可能就在你身後?這項提醒不僅在空中很有用,在地上也是。尋找其他出入口根本花不了你多少時間,而如果養成了這個習慣,有一天或許能救你一命。
你如果沒辦法在混亂情況下順利找到出口,以下是幾個能讓你保持安全的指導原則:
1. 硬室(hard room):硬室是指能讓你躲藏其中的堅固房間,由木材、鋼鐵或瓷磚之類能擋下子彈的材料建成,浴室、儲藏室、大型冷藏室都是很好的硬室。
2. 樓梯間:把你所在空間的樓梯間走一遍。樓梯在設計上可能讓人難以預測,也許不是直接通往一樓,而是來回穿梭,或在某層樓分成兩道樓梯,逼你必須從另一個入口再次進入梯道。如果你在高樓工作或生活,又或是在某間旅館下榻,你就必須了解樓梯的走向。還有,樓梯門可能會被鎖住或卡住。請熟悉你在緊急情況下可能會需要使用的樓梯間。你最不希望遇到的狀況,就是臨時發現樓梯間有道門被上了鎖。
3. 屋頂:別下意識地直接跑去屋頂,除非你確定救援人員能去屋頂跟你會合。我們都被電影教壞了,以為會有一架直升機憑空出現、救我們脫離險境,但這種事通常不會發生。還有,你應該沒辦法事先知道,通往屋頂的門扉是打開還是上鎖。在九一一事件那天,通往世貿大樓屋頂的門扉被上了鎖,人們去不了屋頂,就算能,也沒人能肯定直升機能順利降落、救走他們。我不是說屋頂在危急時不是選項之一,但它可能不是最佳選項。你如果在大樓裡生活或工作,請去屋頂走走,確認進不進得去。
4. 電梯:我們知道電梯伴隨幾種特定風險。電梯可能會卡住,可能會故障,可能會失去動力,而最糟情況就是往下墜。我們雖然沒辦法控制跟電梯機能有關的每一項因素,但還是可以合理地使用。請注意電梯的限重,如果看起來擠滿了人,最好等下一部,別因為趕時間而擠進滿員電梯。
我也建議你檢查一下電梯裡的緊急電話,確保它依然能用,尤其如果這棟大樓是你的住處或工作地點。你不該等到發生緊急情況時,才第一次使用電梯裡的緊急電話。別害羞。說真的,我常常檢查電話能不能用。緊急電話的接線生問我有什麼事的時候,我會說:「嗨!沒事,我只是確認電話沒故障。」
策略性選位
1. 餐廳:我和先生去餐廳時,通常會爭奪「背牆而坐」的位子。我和他都討厭背部不設防的感覺,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不喜歡坐在餐廳的中央地帶。露出背部、看不見身後,就是一項弱點;相反的,如果背靠牆壁,你就能看見前方所有動靜。也許這讓我們有點像難伺候的客人,但我們通常都會在餐廳裡走一遍,評估現有的座位,然後告訴帶位員我們想坐哪。這麼做很值得,因為如此一來,我們就能更自在地享受用餐。
2. 戲院和演唱會:我很喜歡看電影,但對擠滿人的戲院充滿戒心,而紐約市幾乎每家戲院都人滿為患。我在選位子的時候,不會選擇正對大銀幕的座位,也就是靠近中間、前後左右被一大堆人包圍的位子,我幾乎從不坐中間那幾排。相反的,我會尋找最靠近出口的座位,而且不是主要出口,因為我知道那是發生緊急情況時人人都會推擠而去的方向。我尋找離我最近、離其他人最遠的其他出口。我也選高度較高的座位,因為這更方便讓我看到誰進入電影院、有什麼動靜。
你會希望你的座位能讓你迅速離場。
如果你坐在電影院的正中央,而你在臨時發生狀況時想離場,就得看周圍的人們願不願意讓路,而這就是危機所在,因為就算你在災難發生時保持冷靜,並不表示其他人也會保持冷靜。他們的反應會直接影響你,所以如果他們慌成一團,那我只能祝你好運。
每次出席人多的場合,請觀察你和出口之間有多少人,因為一旦發生什麼狀況,他們到時候就會成為你必須想辦法「橫越」的障礙。
安排計畫
每次來到任何場合,先花五分鐘啟動狀態意識,並迅速想出大略的逃生辦法。
1. 評估:找出兩個出口,最好是位於現場的兩側。如果是餐廳,可能就是正門和廚房後門。如果發生了什麼事,你就該前往廚房,因為歹徒最有可能從正門進來。你如果處於戶外,像是露天遊樂園或演唱會,就該尋找遠離主活動區和主要群眾的出口。
2. 疏散:想好你的疏散路線。你能多快抵達出口?路上有什麼障礙?你和出口之間有多少人?切記,人們在災難情況下會驚慌失措,本能反應是走原路出去,也就是正門。如果可以,你最好避開這群人,前往另一個出口。
3. 就地掩護:你如果沒辦法疏散,就該找個地方就地掩護。尋找木材、鋼鐵、瓷磚之類的硬物,以便阻擋襲擊者。如果是在餐廳,可以利用桌子、櫃檯或冰箱。如果是在戲院,可以躲到椅子底下或舞臺後面。
4. 掩護和躲藏:分辨能供你躲藏的地點。來點創意思考,把自己想像成在玩捉迷藏的孩子。窗簾、海邊、大型植物..這些東西雖然擋不了子彈,但能避免歹徒看到你。歹徒在找的是移動的身軀、容易下手的目標。你如果無處可躲,最好壓低身子,避開槍手的視線。
5. 戰鬥:你花五分鐘進行整理評估時,也看看周圍有什麼東西能充當武器,任何東西都行,像是桌上的餐具、一杯熱咖啡、一張椅子,或是一大杯啤酒,能讓你用來丟、砸、刺的東西。我會在第八章詳細說明戰鬥用的工具和策略。
相信你的本能
與我們目前討論過的辦法相比,雖然這項建議聽起來模糊,欠缺策略和可靠性,但同樣重要,尤其跟你的人身安全有關時。我們的本能之所以存在,就是為了避免遭到傷害。就算不知道某個人或情況為什麼讓我們有不祥的預感,我們也必須聆聽並相信本能。
我有次在某個清晨電視節目介紹防身術,私下和主持人閒聊時,對方跟我說了這個故事:
「其實,」她說:「我有次走在路上,有個男的走在我身後不遠處。我有注意到他,也不知道為什麼,他就是讓我覺得不自在。我有點想過馬路跑走,但還是沒這麼做。我告訴自己:我這是反應過度。而且好笑的是,我怕跑掉會讓他覺得我沒禮貌,畢竟他又沒對我怎樣,只是湊巧跟我走同一個方向,所以我沒理會這股預感,只是繼續往前走。
「結果事實證明,我應該聽從直覺的警告,」她說下去:「因為他抓住我,用槍指著我,搶走了我的皮夾和首飾。我很幸運,他只是拿走錢財,沒做出更惡劣的事。我常常想起那一天。從那天起,我在覺得不對勁的時候,一定、一定會相信本能。」
很不幸的,這位主持人的遭遇其實相當常見。
我在為特勤局調查案子時,見過太多受害者做出了類似的選擇,拒絕聆聽直覺提出的警告。剛剛提到的主持人選擇讓自己感到不自在,而不是冒犯一個陌生人。她徒勞地試著將自己的感受合理化,結果對腦海中的「有事情不對勁」的警告充耳不聞。
很多人都會這麼做,但科學研究其實指出,人真的有探知潛在危機的第六感。二○一四年,海軍研究辦公室進行了一項為期四年、耗資三百八十五萬美元的研究計畫,探討士兵如何運用直覺或意會的方式來避開災難。這項研究探討了在伊拉克戰爭中,有些士兵憑直覺就發現了土製炸彈,或尚未進行明確分析前,就對某個新狀況採取了謹慎以對的態度。依據這項研究的結果,美國國防部設計了訓練活動,來協助陸戰隊士兵強化這種預感能力。
就算我們不完全了解這種直覺是從哪來,軍方和科學界也認定這項能力是無可爭論的事實。
在我的人生和執法生涯中,我的本能曾多次挽救過我,助我避開壞人和壞事,引導我接近好人和好事。我知道我的洞察力是為了幫助我,保護我的安全。我平時深夜去公園跑步時,如果總覺得周圍不太對勁,就會直接打道回府。我受過嚴格的防身訓練,但這並不表示我天下無敵,我也沒興趣讓自己置身險境。我相信內在發展出來的「心靈情報員」,它讓我知道,在某個情況下能做出的最聰明決定,就是離開可疑的環境。
人的潛意識能偵測到許多微妙警訊,就算我們的意識還來不及予以評估或理解。回想一下你的人生,你曾遇到某人,對他們產生強烈的反感,你從那一刻就覺得事情不對勁。也許那人並沒做出你能指責的言行,但出於某種說不出口的理由,就是讓你深感不安。
你有多少次像那個新聞主持人那樣,對這種感覺充耳不聞?我猜,你每次拒絕聆聽直覺,之後都會感到後悔。這是因為你的本能大部分的時候是對的,就算你在邏輯上沒辦法解釋。
我非常贊成以禮待人,但事關你的個人安危時,別擔心你會冒犯誰。「禮儀和禮貌」跟「降低風險和弱點」完全無關。別讓禮貌妨礙你的天賦。現在就開始聆聽你心中那股力量,讓你的本能在生活中引導你。
想磨練直覺力,你可以先從小事做起。注意你在人群當中的感受和情緒。誰吸引你?誰令你反感?你的本能希望你怎麼做?不管你注意到什麼樣的感受,無論好壞,都請相信自己。接受「第六感」這份特別的禮物,聆聽它正在對你說的話。
本文介紹:
《真正無懼的身心防彈術》。本書作者/伊芙.波普拉斯;譯者/甘鎮隴;出版社/方智出版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