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為土生土長的台南人,日常一直處於「雙語」穿插的環境
文/大郎頭
【羅馬字】khah mài–ê
【釋 義】最好是這樣,少來了。
有聽過「較莫–ê」嗎?
若寫成全漢字,應該會是「較莫–的」,羅馬字為 khah mài–ê,華語諧音「咖麥ㄟ」,有點像是發語詞,類似「最好是這樣啦!」的意思。譬如我跟 Phang Phang 說,想要戒掉手搖飲料,她就可以說:「較莫–ê!我無相信。」
生為土生土長的台南人,日常一直處於「雙語」穿插的環境,這種狀態對我來說是非常自然的。但學生時代認識Phang Phang 的時候,當時的她幾乎聽不懂台語,她是因為某天在台南一間牛肉現炒老店,聽到帶位的阿姨說了一句表達感謝之意的「勞力!」之後,使她大為驚艷,從此開始學習台語。這也讓我意識到,原以為稀鬆平常的台語詞彙,在似懂非懂的人聽起來,是這麼「奇巧」。因此,為了讓她能更快吸收台語,我每教一個詞彙,便會順道帶入一件趣事或其他相關的詞彙,漸漸地,開啟了我們整理、收集台語詞彙之路。
儘管我們彼此會要求盡量以台語對話,但多少會夾雜一些華語。好比一句:「我欲坐『捷運』去『小巨蛋』看展覽。」越是新的詞彙,就越容易棄守台語,直接用華語唸出,這其中還牽涉到詞彙使用頻率的習慣,進而影響說話順暢度。又比如我們上電台接受訪問時,主持人臨時考我們「耳機」的台語怎麼講,其實耳機當然可以就字面直翻,但當下一時緊張,還是讓我遲疑了一陣子才回答以「耳機」(hīnn-ki) 二字。原本因為遲疑、不夠流暢,連自己也覺得像在「硬翻」,有些心虛。但回頭看字典收錄「耳機」也是 hīnn-ki直翻,一切都只是習慣問題。
這時候,想起上電台前,爸媽聽到我們打算要「全台語」時,阿母說了一句口頭禪:「較莫–ê!恁真正有法度?」爸則是在一旁偷笑。直到我們走出電台,又想起了這句「較莫–ê!」,不由得會心一笑。
「較莫–ê!」跟英文的「Come on!」發音接近,甚至語意也差不多。阿母在說這句「較莫–ê!」時,只差沒有搖頭晃腦、比著手勢。如果今天把她換成美國影集裡的媽媽,大概也會這樣說「Come on!」說不定這句「較莫–ê!」跟英語「Come on!」還真的有關?畢竟無論是戰前日治時期,或是戰後美國文化在台灣,外來語都確實對台灣的語言產生影響,或許也因此埋下了這句「較莫–ê!」的伏筆也不一定。
只是不曉得,現在還有多少人聽過或記得這句「較莫–ê!」呢?搞不好還會以為這是新發明的詞哩!或許有些人會覺得把英文跟台語聯想在一起有點突兀,但若是兩種語言的慣用者說起來,應該一點也無違和。像是前陣子聽到一首新加坡饒舌歌手 ShiGGa Shay的作品〈Paiseh〉,意思就是台語的「歹勢」,他在 MV 當中選用的漢字也很講究,並非單純的諧音字,而是寫著大大的「怕羞」二字,以英語、新加坡福建話、華語所創作,其中副歌為:「We don’t really care, buay paiseh. Look at my hair, buay paiseh. You gotta get it to let it get mended. Get money and spend it, buay paiseh.」這段歌詞反覆出現的「buay paiseh」就是「袂歹勢」,透過他的詮釋,兩種語言融合得非常諧調。ShiGGa Shay其他類似作品還有〈LimPeh〉、〈LionCity Kia〉、〈Last Warning〉,都有這種將語言融合的創作手法。聽過他的音樂後,不免又讓我聯想到「較莫–ê!」跟英語「Come on!」,或許在某個時空下的台灣,有一個以台語、英語兩種語言作為慣用語的創作環境,那應該也會產生許多類似的作品吧?
那次電台行後沒多久,回到台南受邀參加座談。那次座談令人印象深刻,因為會中有讀者提出該如何以台語說出跟電腦知識相關的詞彙。現場講到了「硬碟」這個詞,從字面直翻為 ngē-tia̍p 固然沒問題,字典也如此收錄,但眾人在問答之間的轉換稍有停頓,直譯唸出,難免會讓人有一種不輪轉且生硬的感覺。加上先前被問到「耳機」的記憶猶新,於是我們便試著轉個彎來翻譯,索性以「電腦碟」或「空間」來替代。當然這不是很好的替代,但在當下如此換句話說,語速沒多做停頓,倒也順暢。
「硬碟」是否該用 ngē-tia̍p 來直譯呢?又或者應該另創一個新的詞彙?這是個很好的問題,而我們也在討論這個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到自己還有許多要學習的,這顆「台語硬碟」尚有諸多空間待填充,無怪乎我們的口頭禪仍是那句老話:「原來是這樣!」
因此,我們在這本書中,會介紹一些我們自創的台語新名詞,這些都是我們覺得講起來最順,又最符合意義的說法。如果大家覺得這些說法講起來很順的話,歡迎一起來多講這些新詞,讓台語可以更加生活化。
※ 本文摘自《台語原來是這樣2》,原篇名為〈擴充台語硬碟:較莫–ê〉,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