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苦心追尋的事物是場鬧劇?人們告訴自己「一切皆有意義」

文/卡蘿.塔芙瑞斯、艾略特.亞隆森;譯/温澤元

認知失調之所以令人不安,是因為懷抱兩種互相衝突的認知,就像與荒謬周旋一般。正如法國作家卡繆所說,人類一輩子都在努力說服自己,讓自己相信自己的存在並不荒謬。

費斯汀格的理論想探討的,其實就是民眾如何努力從矛盾的念頭中理出頭緒,過著至少對他們來說協調、有意義的人生。這項理論啟發了三千多份實驗,而這些研究成果也徹底改變心理學家對人類心智運作的認知。認知失調甚至跨出學術界來到流行文化領域,這個術語如今隨處可見。

我們兩位作者就曾在各類媒體平台看過這四個字,像是政治專欄、健康相關新聞報導、雜誌文章、懷爾.米勒(Wiley Miller)的漫畫《沒邏輯》(Non Sequitur)4、汽車保險桿貼紙、電視肥皂劇、節目《危險邊緣》(Jeopardy!),以及《紐約客》(The New Yorker)5 雜誌中的幽默專欄。雖然這個說法相當普遍,但真正了解其意涵或領略其強大力量的人卻不多。

1956 年,本書作者艾略特到史丹佛大學唸心理學研究所。同年,年輕的費斯汀格也開始在史丹佛心理系擔任教授。他們倆立刻展開合作,設計各種實驗來測試、擴展認知失調理論。6 他們的觀點挑戰許多心理學界與社會上的準則,例如行為主義的心理學家認為人之所以做事,主要是為了獲得回報;經濟學家相信人類原則上都會做出理性決定;以及精神分析師認為激烈的行為能消除強烈的衝動和渴望。

向行為主義提出挑戰

讓我們來了解一下認知失調理論是如何挑戰行為主義的觀點。當時,絕大多數科學的心理學家都深信,人類行為是由獎勵與懲罰所支配。確實,如果在迷宮終點餵老鼠吃東西,老鼠就會比在沒有食物回饋的情況下更快破解謎宮;比起坐在那邊等小狗自己學會跟你握手,在小狗伸出手掌時給牠一塊餅乾,牠能更快學會這個把戲。反之,一發現小狗在地毯上尿尿,就立即懲罰牠,牠很快就會戒掉這個習慣。行為主義學派進一步指出,只要與獎勵劃上等號,任何事都會變得更有吸引力:小狗喜歡你,是因為你會給牠餅乾。但只要涉及痛苦,事情就會變得討人厭、不受歡迎。

當然,行為主義法則同樣適用於人類。沒有人願意無償做一份無聊的工作。在孩子鬧脾氣時,你給他餅乾,他下次就知道想吃餅乾的時候要發脾氣。但無論好壞,人類心智都比老鼠或小狗的大腦還複雜。被逮到在地毯上尿尿,小狗或許會擺出懊悔的表情,但牠不會試圖替自己的不當行為辯解。人類會思考,而正因如此,失調理論就證明我們的行為不會被獎勵或懲罰束縛,通常還會跳脫獎勵或懲罰的制約。

為了測試這項觀察,艾略特預測如果人在獲得某樣事物之前,先經歷了極大的痛苦、不適與尷尬,更費盡千辛萬苦才完成,那他對「某事物」的滿意程度,會比得來不費吹灰之力還高。對行為主義的心理學家來說,這根本是無稽之談。人類怎麼可能會喜歡跟痛苦掛鉤的事物呢?不過對艾略特而言,答案卻是顯而易見,那就是自我辯護。舉個例子,「我是理智、有能力的人」的認知,跟「我費盡千辛萬苦達成某個目標,卻發現那個目標超無聊、沒意義」的認知相互牴觸。這時候,個體就會扭曲自己對那個團體的認知,讓自己對該團體抱持正面看法,試著找出其中優點並忽略缺點。

兄弟會的入會儀式

想測試這項假說,最簡單的方式似乎是訪問大學兄弟會成員,先評估他們的入會儀式有多嚴苛,接著再訪問會內成員,問他們有多喜歡會中的其他兄弟。假如入會程序嚴格的組織成員,比入會程序輕鬆的組織成員更喜歡其他兄弟,就代表艱難的入會過程會提升喜好度。是這樣嗎?不對。嚴格的入會程序也可能會降低喜好度。假如兄弟會成員認為自己是受歡迎的精英團體,他們就會因此設立嚴格的入會儀式,來避免烏合之眾加入。只有那些原本就非常想加入這種高門檻兄弟會的人,才會願意經歷嚴苛的入會考驗。而其他對兄弟會沒有特定偏好、只是想隨便加入其中一個的人,就會選擇入會儀式比較輕鬆的社團。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在實驗中設計對照組。實驗的美妙之處就在於,研究者能將受試者隨機分配到不同的實驗情境中。無論有多想加入某團體,每位受試者都會被隨機分配到入會儀式嚴苛或輕鬆的團體中。假如歷經千辛萬苦進入某個團體的受試者,比加入輕鬆團體的受試者更喜歡自己所屬的小組,我們就能推論這種喜好是努力所造成,而不是事前對團體的偏好差異所致。

不同的儀式,決定認知失調的力量

艾略特跟同事賈德森.米爾斯(Judson Mills)共同進行了這種實驗。7 他們邀請史丹佛的學生加入一個討論性心理學的團體,不過他們必須先滿足入會條件才能取得資格。經過隨機分配後,有些學生得面對超級尷尬的入會考驗。他們必須對著實驗人員,大聲朗誦《查泰萊夫人的情人》(Lady Chatterley’s Lover)和其他情色小說中,描述性愛場景的露骨火辣段落(對保守的 1950 年代學生來說,朗讀這種文字可是無比尷尬)。其他受試學生接受的入會考驗則沒那麼尷尬,他們只要大聲朗讀字典中與性相關的字眼即可。

通過入會儀式後,每位學生會聽一段錄音檔。實驗人員告訴受試學生,錄音檔內容是他們所屬團體成員的討論對話。但不管學生被分配到哪一組,他們聽到的其實是同一卷錄音帶。這段錄音事前就已經準備好了,內容可說是乏味、無用到了極點。錄音帶中的對談者說話吞吞吐吐,談話之間有很長的停頓,而且內容還是關於鳥類的第二性徵,像是求偶時換毛等話題。錄音帶中的對談者語調猶豫不決,還常常打斷彼此發言,而且說起話來也沒頭沒尾的。

最後,受試學生會從各個面向來評斷錄音帶的討論內容。那些通過輕鬆入會考驗的學生,清楚聽出錄音內容的本質,認為團體成員的討論無趣沒用,也準確判定討論會成員既乏味又缺乏魅力。錄音帶中有位男子說話含糊不清、吞吞吐吐,他坦承自己還沒讀關於稀有鳥類求偶行為的規定讀物,而那些經歷輕鬆入會儀式的學生都對他很不耐煩。「那個笨蛋也太不負責任了吧!連最基本的指定文章都沒讀!整個小組都對他很失望!誰要跟他同組啊!」

不過,那些經歷尷尬入會考驗的學生,都認為討論內容很有趣新奇,而且討論會成員很聰明、有魅力。他們也原諒那位沒責任感的白痴。他如此坦誠,這種特質實在很難得!大家都想跟這種誠實的人同一組啊!聽完他們評論,實在難以想像他們聽的是同一段錄音。這就是認知失調的力量。

註釋
4 “Showdown at the Cognitive Dissonance Bridge”
5 “Cognitive Dissonances I’m Comfortable With”
6 Leon Festinger, 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7). See also Leon Festinger and Elliot Aronson, “Arousal and Reduction of Dissonance in Social Contexts,” in Group Dynamics, eds. D. Cartwright and Z. Zander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60–61); and Eddie Harmon-Jones and Judson Mills, eds., Cognitive Dissonance: Progress on a Pivotal Theory in Social Psychology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1999).
7 Elliot Aronson and Judson Mills, “The Effect of Severity of Initiation on Liking for a Group,”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1959): 177–81.

※ 本文摘自《錯不在我【全新增修版】》,原篇名為〈認知失調:自我辯護的動力來源〉,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