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E書】你害怕會發生什麼,同時也期待真會發生什麼
Photo Credit: Unsplash

【一週E書】你害怕會發生什麼,同時也期待真會發生什麼

文/犁客

說到恐怖題材,很多人會直覺想到某些古老的、斑駁的、有歷史感的東西,老房子啦老物件之類,很多事發生在它們所在的場域,很多過去附著在它們身上,很能發揮某種恐怖調性。

但事實上,最適合恐怖題材發揮的舞台,是太空。

當然,大概不會有太多人覺得電影《地心引力》是恐怖片,但看過的人大約也都會記得:當飾演女主角的珊卓布拉克因意外被甩進太空時,感覺有多恐怖──完全無所依靠、無所憑藉,沒有任何一個可以支撐、施力、把握與對照的定點,全然無助。

把故事主要場景放在太空裡,有機會理所當然地獲得兩種截然不同的空間特色:一是狹小孤立,例如太空船的內部艙室,另一是廣大到沒有邊際,就是太空。而這兩個空間特色都很適合發展恐怖情節:前者壓迫、讓人無處可逃,後者空茫、讓人無所適從。經典的《異形》第一集就巧妙地利用了這兩個特色──角色們留在太空船裡,得面對不知藏在何處的異形威脅,離開太空船,那就無法存活,繃緊的張力由此而生。

除了空間特色之外,太空另一個適合發展恐怖情節的元素,是「未知」。外太空來的生物,是未知,外太空來的植物礦物人造物或不管什麼物,也是未知,就算本來是地球的東西,在外太空漂流久了之後再度遇上,感覺也很未知──天知道這個來自地球的東西在漫長的歲月裡遇上什麼、到過哪裡?《撕裂地平線》裡那艘失蹤很多年又突然出現的太空船「地平線號」就是這樣,它一如那些古老的、斑駁的、有歷史感的老房子,而發生在裡頭和附著在上頭的,就是「未知」。

最後的太空人》綜合了上頭講到的幾件事。

距離現在數十年後的未來,因為一樁失敗的火星登陸任務,NASA已經沒有經費把人送進太空,探測宇宙的任務轉到私人企業身上,而私人企業這麼做自然是想要搶在所有人之前先找到某些好處。一天,一個穿著隨便的傢伙闖進NASA,宣稱他發現某個古怪物體接近地球,可能是來自外星文明的船艦;沒過多久,當年因意外沒能上火星的前太空人莎莉.詹森接到通知,發現自己居然又獲得進入太空的機會。她與幾個各有專長的成員拼湊成臨時團隊,渾然不知自己即將面對的是什麼⋯⋯

有些人認為這故事有《異形》那種幽閉,有些人認為其中某些部分頗有克蘇魯風格,有些人覺得它讓人發毛時像《撕裂的地平線》,而與科技相關的驚險環節的確可能聯想到《地心引力》──不過,雖以「恐怖」形容《最後的太空人》,但這故事不是一直有東西跳出來嚇人的那種恐怖,而是在情節流暢推進時,你很難預料前面會遇上什麼的那種緊張。

你害怕會發生什麼,同時也期待真會發生什麼,因為我們懼怕未知,但也想解開未知。

這是閱讀《最後的太空人》時最享受的事。

▶▶看看最新上架的電子書!

延伸閱讀:

  1. 有時設計牛仔褲,有時啟發相對論
  2. 讓你從此不再受騙上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