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也青春】對抗鼠疫唯一的方法就是正直——陳慧談卡繆的《鼠疫》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鼠疫》是卡繆文學創作第二階段系列主題「反抗」的首部作品,在二戰後,婚姻家庭責任重壓與創作自由空間深受束縛的情況下終於寫就的這部代表作,深具意義。

卡繆完成書稿後曾一度考慮,書名要叫做「鼠疫」、「恐懼」,還是「集權主義」,由此可知,「鼠疫」所指不是特定、單一的傳染病,而是涵蓋一切的「惡」。

經歷了香港近兩年政治社會的急遽變化,旅台的小說家、編劇、以《拾香記》擄獲台灣讀者的陳慧老師,領讀《鼠疫》的切身之感令人動容,摘要如下:

一、陳慧年輕時讀《鼠疫》,除了承認這是一部主題嚴肅、頗有份量的經典之作外,並沒有特殊且深切的體會,直到兩年前因對世局隱隱的不安渴求梳理解答,而她遭逢人生的疑問時通常的辦法就是讀書找答案,一種奇妙的靈犀下,她找出《鼠疫》重讀,彷彿看出了端倪,而不久香港即掀起巨滔。

二、《鼠疫》是一部寓言小說,全書共五部,講述北非某座城市爆發疫情,其中的六個主人翁面對事態發展逐步失控他們的所思所想所行。身在第一線現場的李厄醫生一開始即嗅出此事的不尋常,他呼籲政府高層盡快制訂防疫措施,並申請疫苗,但似乎不只官員,連老百姓都無感而輕忽以待,等到疫情開始擴散,沒有減緩跡象時,所有人關心的都只是自身與家人的分離與隔絕。

三、李厄醫生孤掌難鳴,但沒有放鬆一秒救人。他遭遇的不只是隱形的病毒細菌,以及顯而易見的官僚作業、麻木不仁、自私自利,更棘手的是潛藏在人心中的恐懼、疲憊、絕望,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斷裂。
李厄醫生認為,面對災難與死亡的威脅,人仍應該挺身勇敢追尋自身與他人的最終幸福,因而他所能想到的「對抗鼠疫唯一的方法就是正直。什麼是正直?即盡本分。」這聽起來很抽象,可是在大難大亂中,光是各安其份盡力而為,極其艱難。

四、陳慧提醒,若李厄醫生是卡繆本人在現實作為上的投射,那麼另一位與李厄共同肩負救治任務的同伴——懷抱人道主義理想的神祕青年葛朗,就是在精神與思想層面上反映出卡繆的生命哲學思考。

五、李厄的無私奉獻與葛朗的生死與共,如同事件尾聲某一夜葛朗忽然對李厄交心的星空,他們的友情與內在的光芒,與星子互相輝映。

六、本書也對照地寫了因發生鼠疫而得利的小人物是怎樣令人同情的嘴臉,以及因鼠疫受害的法官大人,又如何變了另一個人,還有一個與李厄同樣孤單的靈魂,試圖靠著寫作拯救自己、追尋摯愛的基層公務員,他在與鼠疫搏鬥中是棄甲,抑或抵抗到底?

七、最後,在鼠疫之後回不去了的還有神父潘尼祿,他的轉折是多麼值得深思。

我想在此摘錄本書值得思考的幾段話與聽眾分享。
「這正是不幸之所在,習慣於絕望比絕望本身更慘。」
「瘟疫的本質就是不斷地重來。」
「他們再也不做選擇,瘟疫扼殺了他們的判斷。」

更多精形內容,歡迎收聽本集的「經典也青春」,香港作家、編劇,現任北藝大電影創作學系客座副教授的陳慧老師,為聽眾朋友們領讀卡繆的《鼠疫》。

收聽本集節目:


▶︎▶︎▶︎免費訂閱經典也青春 Podcast。名家領讀,經典隨身聽!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