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病一場後,每天執行穴道導引二到三次是我的日常
文/張明強(中興大學物理系副教授)
六年前的三月三十日,我先進到台中榮總普通病房,過了一天後轉加護病房。原因是嚴重的心臟衰竭。
還在普通病房時,醫師找了家人到我聽不到的地方,說了一些話。家人回到床邊,面色凝重,也不打算隱瞞我,把醫師說的話告訴我。他說我心臟超音波顯示,心臟射出率僅剩11%,是正常人的五分之一,必須馬上進入加護病房,否則有生命危險。那麼唯一治療的方法,就是換心。除非有奇蹟出現,不然心臟會持續衰竭,直到死亡。
這時,我在網路上遇到蔡璧名老師,而蔡老師癌症痊癒的經驗十分鼓舞我,於是我鼓起勇氣寫信給老師,沒想到很快就得到老師的回覆:「有形的是胃腸,無形的是氣,氣不通是以水不退。」並寄了一疊尚未出版的《穴道導引》初稿給我,叮囑我每天練習穴道導引,注意情緒起伏不要太大,而且注意飲食。
從此之後,穴道導引成了我每天的功課,早上起床一次,午覺一次,睡前又一次,每天執行,並且記錄身體的變化。因為每天使用利尿劑和心臟藥,血壓會降到非常低,但執行穴道導引之後,血壓就回升了。更神奇的是,開始穴道導引一星期後,回到醫院,醫生又照了一次超音波,心臟射出率回到38%,已經慢慢接近正常人的數值50%。醫生自己都不敢相信,心臟已經回復到不需要換心的狀態。
時序已經來到六年後。這六年,每天執行穴道導引二到三次,是我生活的日常。剛開始對穴道的不熟悉,對於收緊和放鬆的陌生,也慢慢成為過去。每天坐在椅子上,手腳就會自動開始沿著穴道收緊放鬆。早晨起床和晚上睡前也從來不會錯過,穴道導引成為一天的開始以及收場。
除了我的身體慢慢地恢復健康,心臟衰竭一年後,心臟射出率到達55%,已經是一般人的水準,當初的各種副作用也慢慢地消失,連屬個人專業的物理學研究也深受其益。從小就容易緊張的我,生病之前對研究工作可說是極其用力,每日熬夜,工作時間非常長,不知不覺就累積成心臟衰竭。在體驗「鬆」之後的研究工作,不再像之前用力,想不出來時,就會放下工作,先去做穴道導引,放鬆,讓自己不再緊張,很多新的想法就在其間自然呈現出來。可以說,現在的學術研究工作,雖然看起來不像以前花非常多的時間,用非常多的力氣,卻還是可以有不少成果。這點我是很訝異的。在一段時間的穴道導引操練之後,我會感受膝蓋旁的胃經跟胃的狀況有連結。
在練習的過程中,把意念放在所屬的穴道上,是增加自己跟穴道連結的一個快速方法,後來聽蔡老師說,這個方法叫做「神凝」。蔡老師也在《莊子,從心開始》書中以專業的操作介紹提及「神凝」的重要性。慢慢地體會才發現,「神凝」是專心一件事物前的準備。比如我在閱讀或學習新的科學知識,要讀懂困難論文時,先「神凝」於印堂,就會發現理解數學式子和物理原理,比以前還更容易。「神凝」成為我工作中一個很重要的工具。
最近這一年半,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大家也都很擔心是否會得到新冠肺炎。除了積極打疫苗外,維持自己身體的穩定度和復原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喜聞蔡老師即將出版《鬆開的技、道、心:穴道導引應用錦囊》,覺得非常開心。之前蔡老師就有提到,會在新作裡增加肺部導引,一拿到試閱本,馬上翻到四號錦囊〈我好肺〉,就照著錦囊裡的招式開始練習,果然感受到呼吸越來越深,真是有差。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發佈接近兩個月的三級警戒,讓我多了在家的時間,就把七、八年沒有練習的長笛拿來吹奏練習一番,結果發現,雖然好久沒吹奏長笛,但因為「鬆」和氣息延長的關係,長笛的技巧竟然進步不少。以前很容易感到手臂痠痛,沒法吹完一首長曲,現在輕易就可以完成,練習新的曲子也變得非常容易。
本文介紹:
《鬆開的技、道、心:穴道導引應用錦囊》。本書作者/蔡璧名;出版社/天下雜誌出版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