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如何避免被論文指導教授剝削?

文/安伯托.艾可;譯/倪安宇

有時候學生選論文題目是依個人興趣,有時候則是因為接受了論文指導教授的建議。

指導教授會基於兩種不同的出發點給予學生建議:一是因為教授自己對那個題目很熟悉,可以輕鬆跟進學生進度;一是因為教授對那個題目不熟悉,但是他想要有更深入的了解。

需要說明的是,相較於前者,後者其實更誠實,也更大方。指導教授認為跟進那樣的論文,他能夠拓展視野,因為為了能夠評估學生的情況,並且在論文撰寫過程中提供協助,他勢必得關心新事物。指導教授若選擇第二條路,通常表示他對學生有信心,會表明這個題目對他而言也是全新的,但他很感興趣。也有些指導教授會拒絕太多人做過的同類型論文,即便如今人滿為患的大學現況讓很多教授不得不放棄堅持,給予更多體諒。

另外有些特殊情況是指導教授正在進行一項涉及範圍較廣的研究,需要龐大資料,因此決定把畢業生當成自己的研究團隊成員,在數年內帶領論文學生進行特定方向的研究。如果他是經濟學者,對某個時期的產業現象感興趣,會指導論文研究特定產業,以期最終能夠勾勒全貌。今天這個做法不僅合法合理,就學術角度而言也十分有用:論文成就了關乎集體利益的大規模研究。從教學角度來看也有用,因為學生可以從熟悉該議題的指導教授獲得建議,做為論文的基礎材料,跟其他學生完成的同類或相近主題的論文做比較。如果學生的論文寫得精采,說不定有部分內容能收入集體研究成果一起發表。

但是也有可能遇到下列尷尬情況:

一、指導教授忙於自己的研究,逼迫對該議題毫無興趣的學生做同一個方向的論文。學生變成搬運工,負責收集資料,讓別人做進一步詮釋。他寫出來的論文可能不盡理想,指導教授在自己最後定稿的研究論文中或許會擷取一些學生收集的素材,但是根本不會提及學生的名字,因為沒有任何創見來自該名學生。

二、指導教授居心不良,讓學生做研究、畢業,之後肆無忌憚地將學生的論文拿來就用。有時候居心不良的背後未必是惡意,指導教授熱情跟進論文,提供了很多想法,一定時間之後已經無法分清哪些想法出自指導教授,哪些來自學生自己。就像某個議題經過集體激烈討論後,我們再也記不清哪些是我們原始的想法,哪些想法是我們因他人得到啟發。

要如何避免這些尷尬情況呢?學生在找指導教授之前,應該聽其他朋友談起過他,應該跟之前畢業的學生聯絡過,應該對這位老師的為人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應該看過這位指導教授寫的書,應該知道他是否常常提及其他合作夥伴。除此之外,是不易估量的尊重和信任因素。

還有,不要每一次有人談及跟你的論文題目類似的議題就疑神疑鬼,覺得對方抄襲你而採取敵對態度。假設你研究的是達爾文主義和拉馬克主義之間的關係,就會知道從文學批評的角度來看,有多少人寫過這個論文題目,而你和所有其他學者之間又有多少理念相同。所以,如果過一段時間之後,你發現論文指導教授或他的助教或你的某個同學也在談同一個主題,不要把自己當成受欺負的天才。

剽竊學術研究成果指的是:除非進行同一項實驗否則不可能得到的數據被別人占為己有;在你謄寫之前從未有人謄寫過的稀珍手稿內容被他人照抄;在你得出某個統計數字之前從未有人做出的統計數字被借用,而且未註明出處(一旦論文發表,所有人都有權利引用);使用在你翻譯之前從未被翻譯過(或翻譯版本不同)的文字段落。

無論如何,在不陷入被迫害妄想症的前提下,你們還需要思考的是,在同意接受一個論文題目的同時,是否形同加入某個集體研究案,並評估這麼做是否值得。

※ 本文摘自《如何撰寫畢業論文》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