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者舉手】不要再有孩子默默結束自己的生命
文/陳紫吟
《瑪莉詠的遺書》是一名心碎又憤怒的母親對校園霸凌事件的嚴厲控訴,作者弗雷斯(Nora Fraisse)在失去長女瑪莉詠後便致力於推廣校園霸凌防治的重要性。2013年,十三歲的瑪莉詠於一個平日的午後選擇在自己的房間裡結束生命,弗雷斯在自責的情緒裡抽絲剝繭、試圖釐清是誰殺了瑪莉詠,最終寫下此書,作者自陳:此書是為了瑪莉詠、為了瑪莉詠的弟弟妹妹,也為了所有的孩子,希望再也沒有孩子想中止自己的生命。
忍耐的孩子
瑪莉詠是成績優異、行為規矩的「好學生」,但同時也是個擅長忍耐的孩子,按照弗雷斯的自述以及瑪莉詠在遭到霸凌後的有感而發「還好我還有家人」,都使讀者似乎可以推測瑪莉詠有關心他的家人且母女關係親密,然而即使如此,在瑪莉詠因同儕霸凌而感到困窘、痛苦和孤單的時候,卻選擇掩蓋部分事實,使得母親弗雷斯未能確切掌握瑪莉詠的處境、低估他所遭遇的欺負。當瑪莉詠被男同學性騷擾的時候,他的選擇是不再穿著裙子;當瑪莉詠被以難聽的話與性羞辱時,他的選擇是私下問對方「你是認真的還是怎樣」,彷彿一切如果只是開玩笑就沒關係。當遇到不合理的對待,瑪莉詠就把自己縮小、默默忍耐,直到退無可退。
事實上,瑪莉詠的忍耐是成年人的失職,我們不應該總是只讚美那些乖巧且安靜的孩子;不應該以「培養孩子的抗壓性」為由而要求孩子處處忍耐;也不應該讓孩子認為只有某些類型的「好孩子」才值得被愛;更應該避免繼續讓遭遇霸凌的受害人持續背負汙名。唯有當成年人努力做到上述事項,並時常對孩子展現出傾聽的耐心,我們才可能成為未成年人安心求助的可靠對象。
不再沉默法則
瑪莉詠擅長忍耐,卻不代表他是個怯懦的孩子,相反的,瑪莉詠不僅自信,同時也很擅長表達自己的意見。根據弗雷斯的回憶,當瑪莉詠還是小學生時,他們就曾經一起看過校園霸凌防治的宣導片,瑪莉詠因此有能力辨認「什麼是霸凌」。宣導片總是要求孩子們遇到霸凌時不要沉默,起初,「好學生」瑪莉詠確實乖巧的遵從指示,將自己的遭遇告訴母親,弗雷斯也並未輕忽,他帶著瑪莉詠所遇到的不愉快狀況到學校,希望校方正視相關問題,卻總是被敷衍。
而儘管「不再沉默」淪為口號,瑪莉詠並沒有放棄發表意見,在瑪莉詠過世後,警方隨即發現瑪莉詠留下一封寄到學校的給霸凌者的信,令人難過的是,即便是這封信也並未使得校方人員開始正視霸凌問題,我們因此有必要重新檢討此霸凌防治法則,也就是「僅要求受害人不再沉默、勇於發聲」的效果似乎相當有限,亦如作者的沉重提醒,我們必須明白要求受害人說出遭遇並不容易,因為受害人很可能因此受到報復,而當受害人發覺即使鼓起勇氣說出遭遇卻只能換來漠視,那麼受害人將變得更難開口。
21世紀的難題:網路霸凌
校園霸凌問題存在已久,而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社群軟體的推陳出新,如今網路已成為校園霸凌的重要場域,這使得欺侮被帶出校園、實施欺侮的時間也被無止盡的延長,受害學生即使回到家中也無法將針對自己的騷擾和辱罵擋在門外。儘管多數社群網站都對使用者的年紀有所規範,但編造一個新身分以註冊帳號對於出生於網路時代的兒童和青少年而言輕而易舉,許多校園雖然針對手機的使用施加限制、禁止學生於校園中使用手機,但根據弗雷斯的觀察,那些禁令彷彿虛設,霸凌者甚至大膽的拍下在學校欺負同學的畫面並上傳於社群網站。顯然,要處理網路霸凌問題,不能偷懶的認為只要設下禁令就能防堵問題,而是必須體認到網路霸凌的嚴重性(例如應避免認定網路言論只是玩笑)並和未成年人一起學習,同時,無論是校方或是家長都應視阻止霸凌事件為己任、停止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