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歲天才帶領一群程式怪傑,用「以太幣」奇襲這個世界
文/卡蜜拉.盧索;譯/洪慧芳
二○一八年五月十一日那一週,紐約市。
在一場賓客可遠眺自由女神像的遊艇派對上,全場開懷暢飲,四周電子音浪洶湧澎湃。等派對結束時,還會抽出兩名幸運兒,把奧斯頓馬丁跑車開回家。其中一輛車的車門上印著比特幣的B,另一輛則印著以太坊的商標。
在布魯克林倉庫舉行的另一場活動上,主辦單位在宣傳中特別強調:現場供應的壽司會擺放在「區塊鏈上」。養生大師狄帕克.喬布拉(Deepak Chopra)帶著大家冥想,還有一隻靠程式碼與像素存在的數位貓。那隻貓是在藝術品拍賣會上,以十四萬美元的價格標到的。在一個加密公司贊助的場地上,饒舌歌手史努比狗狗(Snoop Dogg)在舞台上抽了一口雪茄,並與觀眾分享。
紐約蘇活區一套頂層公寓裡,轉投資加密貨幣的華爾街銀行家,正在對矽谷那些從輟學生搖身變成加密貨幣創業者的人獻殷勤。在另一場續攤派對上,比特幣投資客在市中心某家傳說中的脫衣舞俱樂部裡,舉起香檳杯,向穿著丁字褲的舞者敬酒,舞台上一位饒舌歌手在油膩的鋼管旁,唱著加密貨幣的主題曲。
三輛藍寶堅尼跑車停靠在時報廣場附近的希爾頓飯店前,迎接著約八千五百名與會者,這些人為了參與加密貨幣的淘金熱,付了兩千美元一張的門票。活動現場有好幾個裝飾繽紛的攤位,由數十位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主持,他們靠著銷售自己創造的數位貨幣,一夕之間就募集了數百萬美元。
比特幣泡沫:從一千變兩萬,只花了一年
這一切都是在七天內發生的,全都發生在一座城市裡。
這是紐約市的「區塊鏈週」,加密貨幣社群聚集在這裡,參加各種派對和會議,要把理想轉化為財富。
事實上,這七天裡,有十六家新創企業透過所謂「首次代幣發行」(initial coin offering, ICO)的眾籌機制,募集了近三億美元。在這種機制下,世界上任何地方,人人都可以發行加密貨幣,並把加密貨幣賣給分散在全球各地的投資者。
儘管如此,在一波令人瞠目結舌的漲勢後,當時的市場依然大幅重挫。所有人都在問,最近的跌勢是暫時的回檔,還是退潮的開始?興高采烈的氣氛中,夾雜著一絲絕望,讓浮華的場面顯得窘迫。在會議上募資及簡報的新創企業,大都仍處於畫大餅階段,只架設了一個介紹自己的網站。外頭那些藍寶堅尼跑車,都是租來充場面的。
市場高點出現在幾個月前,也就是二○一七年十二月,當時規模最大、率先出現的加密貨幣「比特幣」,從年初約一千美元飆升到近兩萬美元。老手從容的面對這次回檔,他們提醒自己,比特幣自二○○九年推出以來,價格歷經三次暴漲和暴跌。在過去的那些高峰期,比特幣代表了整個加密貨幣市場的大部分,但這一次,情況有所不同。
IPO要找投資銀行,ICO只需寫出程式碼
以太坊於二○一五年推出,它的加密貨幣是以太幣(ether)。兩年後,以太幣的上漲速度甚至超越了比特幣。以太幣從二○一七年一月的僅十美元左右,在短短一年後,於二○一八年一月飆升至一千四百美元以上。這表示如果有人在二○一七年初購買約一萬美元的以太幣,並於一年後的高點賣出,他已經變成百萬富翁了(編按:截至本書出版時,以太幣已上漲至三千美元以上)。在以太幣大漲的過程中,部分投資客一度推測,以太幣的市值將超越比特幣,因為它的成長速度快過比特幣。
有些人認為,以太幣的價格有充分的理由飆升到極高點。以太坊不光是其數位貨幣「以太幣」的網路而已,它本來就是為開發人員打造的基礎,目的是讓他們可以打造任何夢寐以求的應用程式,包括發行自己的貨幣。
開發者只需寫些程式碼,就可以鑄造加密貨幣,並以這些貨幣來交易比特幣或以太幣,然後再以這些比特幣或以太幣兌換成美元──這就是所謂的ICO融資機制,打破了募資者與金主之間的障礙(這裡的金主是指願意出資以追求致富機會的人)。拜這種新穎的融資方式所賜,成千上萬的新貨幣湧現,使加密貨幣的熱潮變得更加狂熱。
投資者(其實可連線上網的任何人,都算)把資金大舉挹注到這些加密貨幣,以及那些打造加密貨幣的年輕開發者身上。很多ICO在幾分鐘內就結束了—有時甚至秒殺,區塊鏈新創企業達到數百萬美元的募資目標,就是那麼快。
那些加密貨幣只存在網路上,並在監管寬鬆的網路平台上交易,你幾乎無法拿它們來做什麼。多數商家不接受加密貨幣付款,而且他們原本打算使用的分散式應用程式(decentralized application, dapp)仍處於實驗階段,依然有些問題。但使用那些貨幣並不是重點,重點是在價格飆升前買進,然後在下一個高點賣出。至少,理論上是這樣。
二○一七年,透過ICO募集的資金,首度超越了傳統創投業者提供給區塊鏈新創企業的融資。到了二○一八年底,近一百億美元的資金注入這個眾籌機制[1]──相當於加拿大、墨西哥、巴西三國的上市公司當時在股市中募資的總額[2]。這種為新創事業募資的新形式,也是一種投資科技新創企業的新途徑。以前加密貨幣尚未出現時,一般人想投資科技新創企業,根本不得其門而入。
比特幣「毒性」是老鼠藥的好幾倍?
隨著資金大量湧入,一些規模較小的加密貨幣,甚至漲得比比特幣和以太幣更快更兇猛。如果你造訪那些追蹤加密貨幣價格的網站,你會看到螢幕滿是綠色數字,以及指向天際的箭頭。價格圖上所有的線都是往上的拋物線,你選哪種加密貨幣投資似乎都不重要,不管哪一種加密貨幣,價格都翻了好幾倍。
人人都想成為加密貨幣富翁。谷歌上「比特幣」的搜尋熱度超越了「川普」。一些名人開始在社群媒體上支持ICO,他們之中有些人從加密公司獲得報酬,期待藉此海撈一票。社交名媛芭黎絲.希爾頓(Paris Hilton)在推特上寫道:「期待參與新的 @LydianCoinLtd 代幣!#這不是廣告 #加密貨幣#比特幣#以太幣#區塊鏈。」拳王佛洛伊德.梅偉瑟(Floyd Mayweather)在 Instagram 上發文:「八月二日我將在 Stox.com 的ICO上海賺一票。」
不僅名人關注加密貨幣。突然間,大銀行家及藍籌股的執行長也開始針對加密貨幣及其根本的技術「區塊鏈」發表意見。富達投資(Fidelity Investments)的執行長阿比蓋爾.詹森(Abigail Johnson)表示:「我相信這個東西。」摩根大通執行長傑米.戴蒙(Jamie Dimon)表示:「這是一場騙局。」高盛執行長勞爾德.貝蘭克梵(Lloyd Blankfein)說他「不會藐視」加密貨幣。巴菲特則是直言不諱,認為比特幣「(毒性)很可能是老鼠藥的好幾倍」。
與此同時,隨著數百萬美元的資金四處流竄,監管機構急著搞懂如何因應這些新奇的工具。它們是證券?軟體?新貨幣?還是商品呢?關於加密貨幣,負面消息始終層出不窮。例如,曾有加密貨幣的創始人捲款潛逃;駭客從ICO的數位錢包與交易所偷走比特幣;機器人在社群媒體上釣魚,試圖騙人把加密貨幣送給它……總之,那是一個騙子、海盜、瘋狂謠言叢生的完美環境。
另外,也有一些人是真的想用區塊鏈技術來打造改變世界的應用程式。他們想建立一個略過傳統制度的世界,讓用戶不需透過銀行和其他的中介機構就能直接相互轉移價值。他們想把資料和資金還給用戶去掌控,而不是存放在中央化實體的金庫與電腦伺服器裡。對他們來說,區塊鏈技術(以及比特幣和以太坊)將從掌控科技與金融的大公司手中奪取權力,還給一般百姓。
當然,實際上沒有人準備要推翻政府、到銀行門口抗議,或上街跟警方發生衝突。相反的,這是一場以科技和密碼學為基礎的革命,它將在一個傳統金融法規不適用的平行世界中展開,而且一切都是從頭開始打造。
起初,沒人會注意或關心這些自我放逐的駭客,直到為時已晚才發現。這場革命是從比特幣開始的,如今以太坊在這場通往分散式未來的地下奮戰中,開啟了一個全新的軍火庫。至少,這是許多開發者放棄一切、加入日益成長的以太坊大軍時所懷抱的夢想。
二○一七年泡沫中,最重要的故事是……
為了寫這本書,我深入以太坊這支大軍。
我第一次為《彭博》報導比特幣是在二○一三年,當時我住在阿根廷,看到一般人利用數位貨幣來避免自己的儲蓄遭到通貨膨脹的侵蝕,也避開貨幣管制。二○一七年我轉調到《彭博》的紐約辦公室時,「區塊鏈」已是大家很熟悉的流行語。當時我是《彭博》和主流金融媒體中,少數幾個天天追蹤報導加密貨幣與區塊鏈的記者之一。那年年底,在報導了全球最瘋狂的泡沫之一後,我認為我應該把那次泡沫的破滅經過永久地記錄下來,以太坊是其中最重要的故事。
我做了一百多個採訪,每次訪談都持續好幾個小時,採訪對象包括當初致力開發以太坊協定的創始人和開發者,以及現在仍致力開發這個網路的人員。我也採訪了參與塑造以太坊的投資者、律師、監管者、溝通者、設計師、研究者。這些受訪者大方地為我找出數十封舊電郵、聊天紀錄、文檔、圖片。我也深入挖掘了線上論壇、部落格貼文、封存的網站。我跟隨著這群懷抱理想主義、有趣又才華橫溢的團隊,去參加他們在布拉格、布宜諾斯艾利斯、多倫多、柏林、丹佛、巴黎、紐約、舊金山、大阪舉行的會議和駭客松。
我覺得自己有如《愛麗絲夢遊仙境》裡的愛麗絲,追著大白兔進入一個又一個不可思議的夢境:不必靠銀行的金融服務、繁殖數位貓、打造沒有執行長的企業、飛向月球等等。那些不修邊幅、衣著率性的年輕程式設計師,無論是從資工系輟學還是逃離公司體制,都是試圖在網路迷因、彩虹、獨角獸、電腦程式碼的漩渦中實現夢想的魔法師。
改變世界的技術,出自十九歲的天才駭客
在這個由電腦技客、金融家、怪咖、叛逃者所組成的圈子裡,核心人物是布特林。他是十九歲的天才駭客,以太坊最初的構想就是他提出的。
他的夢想是促使一群來自世界各地、背景相異的信徒,加入他實現夢想的行列。他們正在研究的技術,是為了徹底改變世界運作的方式。這個宏大的願景後來吸引了更多人參與,如今有數千人正在建構那個願景,還有更多人試圖從中牟利(無論合法還是非法)。
經過五年的努力,他已經順利朝著願景邁進:用他協助創建的網路(價值數十億美元)來改變世界。但這是一段充滿跌宕的歷程,途中不止遭到嫉妒的駭客惡意攻擊,也遇上難以置信的技術挑戰、早期團隊的內鬥,以及暴富的誘惑—這一切都可能讓布特林偏離理想的追尋。
許多因素容易讓他們心煩意亂,偏離夢想,其中又以加密貨幣市場的驚人成長干擾最大。二○一八年剛開年的頭幾天,市場達到顛峰,數位資產的價值從一年前約一百五十億美元,暴增至八千多億美元。當時,有數千種新的加密貨幣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但布特林並不開心。
「今天加密貨幣的總市值達到五千億美元了,但這是我們『掙得的』嗎?」二○一七年十二月十二日,布特林在推特上如此寫道。
「我們為多少沒有銀行帳戶的人提供了金融服務?」他繼續問:有多少應用程式吸引了大量用戶,或正在處理大量金額?又有多少人因此免受惡性通膨波及?在一系列的推文中,他質疑加密貨幣迄今的影響力,足以證明這個市場的規模是合理的。「上述問題的答案肯定不是零,有些答案的數字可能很可觀。」他寫道:「但還不足以撐起五千億美元的市場,沒那麼多。」
本書英文版上市時(二○二○年),以太幣的價值在兩百美元以下徘徊,只剩二○一八年年初新高紀錄的十分之一。許多投機者已經變現出場。但是像布特林這種真正的信徒,仍持續朝著願景邁進。就像前幾代的網路革命一樣,願景很難維持純粹和初衷,往往一遇到現實,就會變得黑暗又混亂。
像布特林那樣志在千里的夢想家,經常低估了人類的野心、貪婪、恐懼等世俗力量的牽引力。事實證明,克服人性弱點可能比改革金融體系更困難。目前還沒有針對這點開發的 app(或 dapp),不過,肯定有某個技術天才正在某處研究中吧。
註釋
[1]“Funds Raised in 2018,” ICO Data, 2018, https://www.icodata.io/stats/2018.
[2]Ey, Big vs. Agile? Global IPO Trends: Q4 2018, 2018, https://www.ey.com/Publication/vwLUAssets/ey-global-ipo-trends-q4- 2018/$FILE/ey-global-ipo-trends-q4-2018.pdf.
※ 本文摘自《以太奇襲》,原篇名為〈改變世界的魔法師〉,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