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舉手】走出數學焦慮突破專家盲點──讀《原來數學這樣教更有效》
Photo Credit: Unsplash

【讀者舉手】走出數學焦慮突破專家盲點──讀《原來數學這樣教更有效》

文/翁玉玲

原來數學這樣教更有效》是一本分享教學經驗的書,十二章裡包括教學方法、與學者或學生間的交流、各種理論、數學實例、個人心得與反省,以及大量的參考資料,內容豐富全面且具專業性。

正視「專家盲點」

書中提到師長的「專家盲點」很容易讓他們忽略學生學習上的困難,強調避開數學題目陳述中的干擾、找到重點可以讓學習更有功效,作者研究了許多教學法來測試對學生學習上的幫助。

面對當前各式各樣的新式教學很多都只著重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上,但花招百出的錯誤指引反而讓教學失焦,讓學生將精神用在不該專注的部分,教學者必須秉持專業和良心設計教材才不會誤人子弟。

「數學焦慮」其實是常態

人必須學習面對現實,老師也不例外,除了了解「數學焦慮」不是特例,更要明白學生所想的可能跟老師完全不同。對於如何解決數學焦慮,作者持肯定的看法,並列出他的觀察:老師可以透過問與答釐清雙方對解題和觀念建立時的想法,並避免學生因焦灼答題而胡謅,耽誤更正學習方向的時機。

這本書是由老師的角度所撰寫:從經驗中作者發現學生們其實只喜歡專注於他們最拿手的部分,比方大量做加法題目卻對除法毫無關心;也不見得買單老師精心設計的多款題目,有時反而偏愛選擇回饋最大或單一題目,比方可以交代作業或考試就好的內容。教學時。需因材施教,才能避免集體焦慮感擴大。

正確且創新的教學

書中提出許多有趣且新穎的理論和方法,適用於不同的情況與對象:「分散注意力效應」是將關鍵元素用兩種呈現方式讓學生分散注意力後再自行整合思考,「冗餘效應」則是以重點多說幾次好讓對方牢記,使用範例→反思→換你試試看表格化題型,都顛覆了一般人對於教學方法的想像。尤其在網路世代裡,結合他們所熟悉的科技產品做為教材,在科技做輔助的環境下學習,更能拉近師生關係,學習過程也會比較輕鬆。

作者一方面主張不是所有適用於生活中的比喻都可以拿來解釋數學,比方說以氣溫來解釋「-3+-2」就會變得不太合理,師長們必須小心翼翼避免讓學生們產生認知衝突,另一方面仍然贊成學生必須學習變通而非照本宣科,並鼓勵學生邊學習邊解釋給自己或旁人聽,藉此找出疑惑和釐清重點。學習方向正確必須放在首位、因材施教,帶動班級學習氣氛,讓更多的學生對數學產生學習興趣和成就感。

快樂學習,尊重他人

閱讀此書可以獲得許多收穫。首先,無論是數學或是其他,透過學習完成更多的自我肯定才是學習的價值,大量的資考資料、作者自己和各方的經驗心得讓讀者感受到其寫書時的用心和無私,儘管教育環境有國情上的差異,書中某些角度和教學方法仍具參考,在教學改革上汲取國外經驗,不建議全盤照抄,教學觀念也可加以運用。

其次,作者在書中表示自己從不需要隱藏對數學的熱愛,也不會嘲笑對數學比較不擅長的人,這些呼籲和看法是非常讓人感動的。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自我肯定才是師長最想看到的,畢竟無論是數學優秀者在一群不喜歡數學的人之中,抑或是倒過來,他們的求學過程其實都是艱辛的。學習方向正確、正面看待學習、不嘲笑別人正是這本書最想分享的。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數學怎麼學?

  1. 害怕數學的人會不惜一切代價避開它,卻總有反效果?
  2. 女性數學表現欠佳,因為性別刻板印象告訴妳:這樣才對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