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E書】懂得吃才懂活著,懂得吃食背後的有趣脈絡,才懂這個世界
Photo Credit: Unsplash

【一週E書】懂得吃才懂活著,懂得吃食背後的有趣脈絡,才懂這個世界

文/犁客

上個世紀的七零年代,台灣南部還有人推著小車沿街賣豆花,一元銅板可以吃一碗。碗不大,不過對一個想解饞的孩子來講足夠了。

上個世紀的八零年代,中學附近的小巷裡可以找到路邊賣麵的小攤,十元可以買一碗乾麵,和現在五十元的乾麵相比,料大概差不多,但十元那碗的麵肯定比較多。

上個世紀的九零年代,這個在南部吃過一元豆花的孩子如果到北部唸書或工作,會被牛肉麵嚇到──價格倒沒有特別高,大概比南部多個十元二十元,問題是份量實在太少了,麵大概只有老家麵店那碗的一半,肉還不到一半。

不過這孩子很快會發現,自己有時可能需要面對一盤兩百元起跳的沙拉,有時可能需要點一瓶四百五的啤酒,有時可以花一百元就吃到異國風味十足的河粉,有時菜單上最便宜的牛排就是兩千八那一客,而把那塊肉送進嘴裡是他會想起第一次吃八十元夜市牛排時那種覺得自己發現新大陸的興奮──不,不是說兩千八的牛排吃起來味道不如八十元的夜市牛排,兩千八的牛排的確很好吃(再往上一個級距還有六千二和九千八的),這錢不是花得不值得,而是他會想起,這些食物的價值、價格、實際作用(包括口感和營養價值)和滿足感受等等天差地遠,但居然都擠在這個小小的島上。

這些差別有部分自然與通貨膨脹之類原因有關──現在都會大城市的巷弄裡仍有路邊賣麵的小攤,一樣的乾麵價格至少三倍起跳;但除之外,還有許多其他原因,而從那些原因裡,可以看出時代的種種變化,從廣告、科技、經濟環境、國際政治⋯⋯等等你覺得和吃食沒啥關係的變化,都與這個島上會出現的食物有關。

不只這個島如此,世界上大多數的國家都是如此。與民生直接相關的食物,研究做法就是理解不同文化的飲食喜好(順便學習如何滿足自己的腸胃),研究圍繞食物的種種,從材料到配料、從販售到烹製,就是範圍更大、切面更多元的人間觀察。

懂得吃才懂活著,懂得吃食背後的有趣脈絡,才懂這個世界。從鞭神老師跨越時空的《尋食記》開始,「從台灣街頭巷尾的常民美食出發~ 穿梭古今的美食考據,食指大動的美食指南!」蒐集各國有趣菜式食料,有飲食散文、有歷史研究,讀得愉快,也讀得飽足。

▶▶看看【從台灣街頭巷尾的常民美食出發~ 穿梭古今的美食考據,食指大動的美食指南!

▶▶看看最新上架的電子書!

延伸閱讀:

  1. 像某種辭典,也像某種表演
  2. 一面覺得動物可愛一面吃肉──這樣會不會很變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