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想減輕父母的「心理抗拒」,對話從不著邊際的問題開始

文/保坂隆;譯/邱香凝

前面提到,將煩惱或擔憂告訴別人能減輕自己內心的負擔。讀到這裡,或許有人會想「那就去問出爸媽的煩惱,好讓他們恢復活力」。

或許會有人像這樣說:「有什麼煩惱就告訴我嘛,不要一個人扛著,可以告訴我啊,不然你會被煩惱壓垮喔。」跑去追問他們為何煩惱。事實上,這樣做只會得到反效果。

第一章曾稍微提到,我們自己小時候聽到父母說「快去念書!」或「快把飯吃完!」時,也不知道為什麼,反而更不想念書或吃飯了。這種被人說了什麼之後反而想反抗的心情,在心理學上稱為「心理抗拒」。

人愈高齡,自我就愈強烈,這種抗拒心理也有增強的傾向。因此,愈是強迫父母「說出來」、「告訴我」,他們愈是閉口不談的可能性很高。

這種時候,請從「最近過得如何?」之類不著邊際的問話開始。這麼一來,父母也比較願意對話。

不過,應該沒有父母會一開口就提自己的煩惱。一般來說,大概只會說些「最近天氣好像比往年冷吧」之類,和煩惱或擔憂不相干的話。就算這樣,子女也不要馬上說「不是問你這個,是問爸爸您最近過得如何」,強迫對方改變話題的方向,如此只會讓父母再次封閉內心。這種時候請耐心等待。

就算是親子,若是偶爾才見一面,一開始也會緊張得不知道要說什麼。這時,不管父母從哪個話題開始,只要說些「這樣啊」、「是喔~」等搭腔的語句,或是「嗯嗯」點頭就好。

這樣的反應能給父母「我有好好在聽你說話喔」、「我贊同你的意見」的印象,接下來父母應該會再增加發言的內容。

不過,光是點頭和搭腔也不行。只會滿嘴「這樣啊、這樣啊」的人,反而會讓對方感覺不愉快。請記得,點頭和搭腔「過與不及」都不好。

只要父母願意打開話匣子,慢慢就會迸出需要留意的單字,特別像是「這麼說來」或「其實……」。聽到這類單字出現時,只要複誦一次「這麼說來……?」或「其實……?」即可。

不需要追問「這麼說來怎麼樣?」或「其實什麼?」如此追問也會造成反效果,都不用多說其他語句,只要用相同語調複誦一次就好。

光看字面,或許會有人質疑「這樣到底會有什麼效果」,事實上,複誦對方說的話,會比無意義的搭腔或點頭帶給對方更好的印象,也會更樂意吐露心聲。

最後還有一點。當父母說出內心煩惱或擔憂時,千萬不要建議他們「這麼做不就好了嗎」或「不然可以那樣做啊」。被自己的孩子這麼說,也是造成「心理抗拒」的原因,這種時候,只要模稜兩可地回應「這樣啊」或「這可真為難」就好。

就算父母面露不滿,也不要擅自給予建議。不過你可以拋出「那老爸您怎麼想?」或「老媽您想怎麼辦?」等問句,試著問問他們自己有什麼考量,並傾聽父母的意見。

即使遇到非說服父母不可的情況,只要用這種方法,某種程度也能問出父母內心的想法,之後說服起來應該容易不少。

※ 本文摘自《與父母相處不內傷》,原篇名為〈好好傾聽父母的煩惱或擔憂,不一定要給意見〉,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