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生病了,我的疾病代碼是F
文/李荷妮;譯/袁育媗
精神科疾患的診斷代碼01是 F 開頭,我一個人就有好幾個 F 開頭的疾病。精神科根據外顯症狀做診斷,所以病名會因為不同的醫師、不同的就診時間而有所差異。四年前,我第一次被診斷出來的是 F41.2「混合性焦慮與憂鬱疾患」,之後又有 F32「輕度憂鬱症」發作、F42「強迫症」,最近則是 F31.3「雙極性情感疾患」,以憂鬱期為主。
自從被診斷出 F 編碼後,我的人生就變了。或許有人會覺得,不過就是個憂鬱症而已,不至於人生驟變吧?但對我來說確實是個轉捩點。女性主義學者蘇珊.溫蒂爾(Susan Wendell)就在她的著作《遭拒的身體》(The Rejected Body: Feminist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s on Disability)提到「痛苦能帶來人生最重要的教訓,我們會感謝它,因為它使我們改變。」對我而言,憂鬱症就是蘇珊所說的痛苦。
如果問我人生最悲痛的事是什麼,我想應該是我最深愛的外公去世,但除了傷心難過之外,也沒什麼不對勁的地方。說到我的家庭背景,我出生在一個「正常」的家庭,小時候就讀的是代案學校,02 所以不像接受傳統教育體系的朋友壓力那麼大。升學考試的成績勉強上了大學,也低空飛過畢業門檻而順利畢業。
求職期間我白天讀書,晚上忙著打工,雖然媽媽有時候看我辛苦,忍不住落下疼惜的眼淚,但我並不覺得自己苦,畢竟我改變不了外在情況,又何必為此煩惱難過呢?我後來也很幸運考進了報社。一直以來我都抱持著隨遇而安的態度生活,也沒遇過什麼大難,自以為「人生不過如此而已」;但是現在我終於明白,平安幸福的日子其實需要投入相當多的資源。
有一天,我在沒發生什麼重大事件下就突然得了憂鬱症,醫生只告訴我:「即使沒有特別的原因也有可能得憂鬱症。」我以前從未認真煩惱過人生,但得了憂鬱症之後我的腦袋就開始拚命跑出一堆難解的問題——我為何活著?我花超過大半天的時間在工作,難道我是為了工作而活嗎?這樣也太可悲了,我還要繼續活下去嗎?
我被這些無解的疑問給擊垮了,一切變得索然無味,每一分、每一秒都充滿著痛苦且毫無意義。那時多麼渴望回到以前那個無憂無慮的狀態,現在也是。雖然憂鬱症帶來成長,但我還是喜歡發病之前的我。但既然我不能一死了之,那只好想辦法解決問題。既然決定要活下去了,就要活得不那麼痛苦。
得憂鬱症之後,我第一次認真思考以前從未有過的問題。先不考慮「過得好」,那太遙遠了,現在更要緊的是,為了活下去我必須先好好認識自己。我得先弄清楚自己喜歡什麼、討厭什麼,這樣才能把討厭的事情減少到最少,讓自己壓力不要那麼大。不過,一遇到討厭的事就逃避也不對;面對喜歡的事也要問「這真的對我有益嗎?」例如我愛睡覺,但整天賴在床上則是無益的。
得憂鬱症之後我的重心漸漸轉移到「自己」身上,我會問自己:「現在心情如何?為什麼有這樣的情緒?這對我有益嗎?」透過反思,我更認識自己。我以前可曾如此認真看待過自己呢?過去頂多注意體重增加了幾公斤、減少幾公斤,或者喜歡哪些類型的電視劇、喜歡寫什麼樣的文章而已。
得憂鬱症後變得更在乎自己算是優點也是缺點,因為凡事都要意識到自己,其實是很累人的事。只要我的狀態跟平常稍有不同,我就會緊張得半死,例如自從一位思覺失調症患者說:「我一開始只是耳鳴,後來就聽到人聲。」從此之後我只要出現耳鳴,就很擔心自己變成幻聽。
我偶爾會去附近的河邊散步,看到跑步的人這麼多,我也一時興起跑了短短的十分鐘。跑步比散步更能感受到風的吹拂。我發現自己從未如此無目的地跑著,就連高中體適能測驗也不曾跑過。幾天後,我懷念風拂過臉龐的清涼,又去跑了二十分鐘。又幾天後,我又跑了二十分鐘。「跑步」對於憂鬱的大腦來說是件好事。
然而我又突然擔心起來,心想為什麼我會去做平常沒做的事?該不會是輕躁症吧?要是跑一跑體力耗盡,而陷入重度憂鬱情緒怎麼辦?
「醫師,我最近晚上常常去跑步,該不會快要進入躁症了吧?」後來我把這件事告訴我的主治醫師。
「妳多常跑?跑多久?」
「大概兩天一次,跑二十分鐘。」
「妳為什麼覺得跑步是躁症?」他笑著問我。
我覺得很難為情,只好笑笑帶過。我怎麼會以為短短二十分鐘的慢跑是躁症前兆,甚至會耗盡體力呢?這種輕度運動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如果真的要感到奇怪,應該是下班後連續走路十小時不睡覺。從這個例子就能知道,憂鬱症患者有多麼容易為一點小事窮擔心了。
但憂鬱症也不是只有壞處,好處是我更認識自己之後,就能更快做出決定。雖然並非每件事都能果決判斷,但清楚自己喜歡什麼、討厭什麼之後,我就更知道該怎麼做決定,變得更有自主性。
朋友慧美說,她得了憂鬱症之後對生病的人更有同理心;躁鬱症病友志勳說,現在他在地鐵看到大聲自言自語的人則心想:「那個人一定很痛苦吧!」我跟他們一樣,也變得更有同理心,以前的我雖然知道每個人脆弱的地方不同、對痛苦的感受程度不同,但當時我只是腦袋明白,卻不能用心理解。
註釋
01 譯注:根據國際疾病分類編碼方式(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簡稱ICD),精神與行為疾患的診斷編碼為F01-F99,ICD為國際上有系統將各種疾病傷害及有關問題或事項統一標準,給予系統化的分類,以作為醫療人員歸類統計分析與研究等用途之編碼方式。
02 譯注:意指體制外教育,在韓國稱為「代案教育」,是相較於主流教育的替代方案。
※ 本文摘自《我的疾病代碼是F》作者序,原篇名為〈因為憂鬱症,我反而更認識自己〉,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