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庫缺錢靠郵票?百年前,臺灣民主國發行「獨虎票」
文/李明亮、王威智
臺灣歷史學家連橫指出:
⋯⋯票印一虎,民主國之章也。凡三種,分為三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以兵遞之。當是時,戎馬倥傯,私信斷絕,故民問多用,乃未幾而臺南亦陷,其制遂止。──《臺灣通史.卷十九》
增加政府財務,這是目前公認發行獨虎票最可能的目的。南部的臺灣民主國維持了四個多月,其成立的背景與存在的理由猶如北臺灣的民主國,條件卻遠遠不如,如何維持這樣一個政權確實棘手。劉永福一度被推舉為總統,但他拒絕了。他說:
須相互協力,籌軍餉,為第一著要緊之事,蓋軍餉足用,士肥馬騰,日本雖然利害,吾豈懼哉⋯⋯,諸軍如能移送印踴躍之心而籌餉,則自有所措置矣。──《劉永福歷史草》,羅香林
對劉永福的新政府而言,籌餉之迫切不亞於嚴辦防務。劉永福不得不要求人民「有銀幫銀,有錢幫錢,無錢幫米,無論多少均善。」連七月初成立的議院主要也是為了募款而存在。如此一來,有錢人和大財主很難不淪為頭號箭靶,為了逃避當局反覆徵斂,有辦法的人接連內渡,使得官方向富有之人募資的成效極為有限。
難題依舊在,而且愈來愈嚴重。一八九五年八月十日(農曆六月二十日),協助劉永福籌餉的吳質卿走進安平海關拜訪麥嘉林,希望他幫幫忙想想辦法。
二十日派員四出籌餉,余至議院,聞諸紳籌餉之法,眾人徒歎奈何。又至洋關稅務司麥嘉林處坐談。麥言外洋士担帋一事,此間何不仿行。余因詢士担帋乃郵政之信票,簡而易行,還與劉公商之,公大喜,立刻概行。數日問,即賣洋五千餘元。──《臺灣戰爭日記》,吳質卿
拆解獨虎票
首先是發行國家的名稱。
根據李明亮的研究,獨虎票有四個版本,外加一個試用版。毫無例外地,國家名稱安放在任一版本最上方,但試用版採用「民主國」[51],第Ⅰ、Ⅱ、Ⅲ、Ⅳ版則為「臺灣民主國」。

郵票左邊有「士担帋」三個字,這是stamp paper的粵語音義合譯詞,「士担」是stamp的音譯,paper是「紙」,但改採異體字「帋」。郵票的右側為面值,單位是「錢」。剩餘的版面──也就是郵票正中間──安置了一隻動物,這隻動物一出現就大大引發猜疑。
A Republic Proclaimed
無論「民主國」還是「臺灣民主國」,在獨虎票上都由右而左排列。傳統中國文字書寫方向為從上至下由右而左,和今日橫式書寫由左至右的習慣不一樣。附帶一提,當時臺灣平民多為文盲,只有少數人受過教育,禮密臣就懷疑整個臺灣島上懂得「共和國」(republic)一詞涵義的不超過一千人。
嚴格說來,中文的「民主國」表示民主的國家,未必是歐美認知的共和國。根據黃昭堂的說法,「民主國」這三個字是滿清對共和國的官方稱呼,當年中國與法國在越南戰爭,在對法國交涉以及官方文獻上都稱法國為「大法民主國」,可見「民主國」三個字在中國雖不是陌生字眼,但顯然未獲充分理解。
獨虎票的郵戳有兩款,字樣都是英文,而且採用不一樣的英譯,一是FORMOSAN REPUBLIC(福爾摩沙共和國),另一個是TAIWAN REPUBLIC(臺灣共和國)。大清海關末代淡水稅務司馬士在〈夭壽的共和國〉(A Short Lived Republic) [52] 一文採用「福爾摩沙共和國」,禮密臣也是。其他許多人則選擇「臺灣共和國」,藍厚理(H. J. Lamley)在討論中國近代史時就採用「臺灣共和國」。一八九五年五月二十七日倫敦《泰晤士報》刊登臺灣民主國獨立的消息(全文如附錄一),標題為「福爾摩沙宣布成立共和國」(A Republic Proclaimed in Formosa),並未提到正式的國家名稱。幾天後,五月三十一日的《香港日報》第二版有一篇〈臺灣之動亂〉(The Rebellion in Formosa),說「共和國宣布獨立」(Declaration of the Republic),對於國名同樣隻字未提。
音義合譯士担帋
獨虎票很可能是古今中外唯一在票面上使用譯文的郵票。
郵票左邊的「士担帋」向來公認是英文 stamp 的音譯。「郵票」這兩個中文字的組合早在臺灣民主國之前即已存在,一八八五年,清朝發行中國第二套郵票「小龍郵票」,其中有些加蓋「臺灣郵票」四個字,可見「郵票」在中國不是陌生的詞彙。

有人說郵票創始人麥嘉林是英國人,所以採用音譯。既然發行國名和面值使用中文,何以「郵票」採用譯文?臺灣民主國之前的一八八八年,臺灣發行龍馬票,其上有「大清臺灣郵政局」字樣,這一款著名的郵票也沒有使用音譯文字。

或謂劉永福是廣東人,所以採用「士担」兩字。這種說法毫無說服力,因為郵票是印來在臺灣使用。

前文提及「士担帋」不等於 stamp,而是 stamp paper。為什麼不用 stamp 的音譯「士担」呢?廣義的 stamp 是指一種票據,代表一定的金額,某一種已付的稅,或某一種已盡的義務,在這種情況下,stamp 可以指稱多種票據,郵票、稅票,護照上的票等都是 stamp,經常做為某一種稅已經完付的憑證。這種使用法在郵政史上並不罕見,譬如香港有「印捐士担」,而這個見解強烈暗示獨虎票可能為了稅捐而誕生。
松鼠?還是抽筋小貓?
最後是郵票中央的圖案,如今我們知道那是一隻老虎,但為什麼是老虎,麥嘉林沒有說,吳質卿也不曾提及。
獨虎票的老虎圖樣實在過於拙劣,以至於一開始沒有人猜得出究竟是什麼動物。英國《史丹利.吉本斯郵票月刊》一八九五年十一月號曾指出有人搞不清楚那究竟是老虎還是松鼠:
……當中有一個圖案,可是我們不知道這個圖案所代表的是龍、松鼠、風景抑或其他事物。甚至於那一方為上,那一方為下,也無法得知。
到了下一期才說「圖樣的中心是要表示一隻老虎」。幾年後,還有人相信那是一隻面部表情非常兇猛的龍,其下有一隻驚慌奔逃的動物[54]。
有人甚至認為那個圖案是蝴蝶[55],一隻抽筋的小貓或阿富汗貓[56]。姚錫光在《東方兵事紀略》提到這隻動物,他認為那是一隻老虎;目睹臺灣民主國的建立以及覆亡的馬士,在致英國郵學會(British Philatelic Society)會長美爾微爾(F. Melville)的信中提及這個圖樣的確是一隻兇猛的老虎[57]。禮密臣注意到那是一隻老虎,但尾巴大得不成比例,佔去很多空間[58]。
額頭王字鐵證無誤
這隻動物之所以是老虎的另一個重要證據是額頭上的「王」字。在中國,老虎是百獸之王,畫虎時往往在前額描上一個「王」字[59],這個「王」字在第Ⅱ、Ⅲ、Ⅳ版都可輕易辨認。
這隻令人費盡疑猜的動物是一隻老虎,還可以從臺灣民主國的國旗得到有力的佐證。前文一八九五年五月三十一日《香港日報》第二版的報導提到臺灣民主國國旗上有一隻老虎(……the new flag, a yellow tiger on a blue ground……),為了表示臣服於清朝,所有有龍的旗幟都遭到銷毀,而代之以虎旗(A tiger was adopted on the design for the flag. The dragon flag has been everywhere destroyed and the tiger flag has been hoisted in its stead.)。
連橫指出老虎是臺灣民主國的象徵,而這個象徵也用在郵票上。馬士在一九一九年談到臺灣歷史時,提及臺灣民主國的國旗是藍地黃虎旗,這一隻老虎有一條很長很威猛的尾巴在空中揮擺,這條尾巴有八至十尺長,馬士甚至說他擁有唯一一面遺留於世的臺灣民主國國旗[60]。
註釋
[51]「民主國」的音譯偶而採用閩南語發音Bin Tchoo Kok,《香港日報》,一八九五年五月三十一日。
[52]陳逸雄譯註,〈夭壽的民主國〉,《臺灣風物》,第三十九卷第一期,一九八九年三月。
[53]曹潛,《中華郵政史.臺灣編》,二八頁,一九八一年。據曹潛先生解釋,「文」為官方用詞,如今之「元」,而「錢」則用於民間,如今之「塊」。陳志川〈郵政沿革〉(《刊友通訊》,第十五期,一~七頁,一九八七年十月)說制錢一千文等於紋銀一兩,可見制錢的單位也是文。
[54]愛德華,《郵票》,第八卷第六期,六三頁,一九一一年。
[55]蓋特,〈臺灣黑旗票偽票之起源〉,《中國飛剪》,第五十一卷第四期,一三三~一三四頁,一九八七年五月。
[56]〈臺灣〉,《澳洲集郵》,第二卷,二四二~二四三頁,一八九六年一月。
[57]美爾微爾,〈集郵怪誕〉,《愛郵者》,第十一卷第六~七期,八七~八八頁,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及十二月。
[58]禮密臣,〈臺灣歷史之回顧以及臺灣第一位國王國姓爺之生平簡介〉,《日本亞洲協會會報》,第二四卷,頁一一二~一三六,一八九六年。
[59]片岡巖(陳金田譯),《臺灣風俗誌》,眾文出版社,頁四七二~四七三,一九八七年。
[60]同註[51]。馬士特別在〈夭壽的民主國〉一文註腳表示「唯一留存的,正式的民主國國旗,在筆者手裡」。根據禮密臣的記載,民主國當局送了一面虎旗要求淡水海關懸掛,但馬士不從。馬士保存的很可能就是這面旗子。
※ 本文摘自《臺灣老虎郵:百年前臺灣民主國發行郵票的故事》,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