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者舉手】投身興趣成為保育尖兵──讀《一位年輕博物學家的日記》
文/翁玉玲
《一位年輕博物學家的日記》文字呈現清新、直率的寫作風格,文筆透漏早熟,毫不掩飾地表達網路世代的想法,運用新科技來協助生態保育和傳達訊息,家庭教育也造就作者能夠用更開朗的態度調整自己、避免封閉和偏激,時常懷抱著對大自然的敬畏,心中持有眾生平等的觀念也相當難得。
正視自閉症 興趣成專業
由於作者相當年輕,因此書中出現一些對時局的叛逆與不滿也是稀鬆平常,他巧妙地抱怨霸凌者、考試制度等等問題,也相當擅長自我剖析,不避諱更進一步了解自閉症所帶給自己的種種影響,關於這些,家族成員的看法對他相當重要,由於他們熟知且支持他的生態觀察,並陪同他參與大量、多元的活動,讓他即使性格上喜歡專注於一角,也能身處在很多地方接觸到不同的事物,這點很重要,擴展眼界可以有效避免青少年將精力用在不適當的地方。
一如同人運動是為了健康也是為了減壓,作者時常將寫作當成排解心情的方式,日記並沒有每天記錄,只是照順序很自然地寫下生活的種種,作者很容易受到自己在乎的事情而情緒化,幸好在親友的關照下,觀察生態這項興趣不僅沒有妨礙日常,還逐步成為一項專長。無論是生物的外觀、作息、喜好、過往紀錄等等,他都悉心收集、理解,將這些學習都寫下來或分享,當他成為圈子裡認同的發言者時,他也開始善用專業者的知識和行動力,成為保育環境的一員。
結合科技生活 加入生態保育
由於作者一向對周遭所見所悟十分敏感,多半一邊享受著守在自己世界的愉悅,一邊仍然大量吸取外面的養分與情感,除了文字書寫,也有用照片記錄,錄製影片或發推讓更多人關心生態議題,使用無人機攝影則協助他看到更不一樣的角度與視野,他特別喜愛且崇尚的就是創意。
他們相當支持鳥類保育,作者自詡是因為迷戀所以興起想保護的念頭,科技也成為這些任務的重要配備,運用衛星發報器進行網路追蹤,來找尋那些因不法份子而被迫害的鳥禽,經由加入網路社團,他從自己的世界走出來,開始接觸外界,並在同好討論與評論時,讓自己的興趣成為一種溝通的起頭,他在書中不止一次地強調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希望能號召大眾一起重視,讓生命得以受到珍視。
善用聯想 轉換式學習
善用自己的觀察力還有聯想力,書寫上,文章可以從春天到自己的出生又轉回一天的清晨,連結點彼此相關又可以不同,不僅透過文字和討論發揮影響力,還有思考和挑戰自我,開始懂得將自己的不足成為優點,在他眼中快樂是很質樸且生活化的事情,像是看到兩棲小蛙順利出現可以欣喜若狂。在跟大自然學習上,視覺、聽覺上的訓練,生態觀察比想像中有更多可以學習體會的方法,經由對事物的體驗,轉換、釋懷生離死別的沉鬱。
他不喜被外界貼上冷漠的世代這樣的標籤,但在逐步實踐保育工作時卻也謝絕過多的讚揚,走著自己想走的路,堅持做對的事,相信將理想付諸實踐是一件該做的日常。《一位年輕博物學家的日記》記述以四季為順序所發生的種種變化,讀來饒富意境,透過日復一日地取材,作者將這些紀錄跟故事、詩歌等資料相互融合,持續累積他學習的能量與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