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人過元宵:佳冬媽媽拜新丁,士林內湖夜弄土地公
文/ 李文環、林怡君
一九七七年,政府將元宵節定為觀光節,元宵節逐漸被塑造為重要民俗節慶展示日。一九九○年台北市集結三十萬盞花燈空前擴大元宵花燈的規模,後來政府輪流在各地方舉辦大型燈會,成為每年春節期間眾所關注的盛事。
攢燈腳:男女幽會和求子、走百病的好時機
傳統婦女受到禮教的約束甚少出門,但是在月望之夕的節慶,如元宵、中秋,均暫時解除對婦女的限制與束縛,允其外出參與娛樂。元宵夜往往是少女幽會佳偶、結識良緣的好時機,台灣諺語有所謂「偷挽蔥,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趁著月光,未婚女孩會去偷摘人家的蔬菜,以摘得之蔬菜多寡好壞來推測她們的姻緣,如果能偷得蔥或青菜,就表示她們快找到如意郎君了。而閩南、客家語彙中「燈」與「丁」諧音,因此元宵夜「攢燈腳」,成為婦女祈求添丁的習俗。元宵夜婦女們手提小燈籠結伴而行,也有拿著香行走者,稱可「走百病」,祈求祛除未來一年的疫疾。
乞龜求子
乞龜原本為了求子,這是台灣元宵節特有的習俗,又以澎湖最有名。清代志書《澎湖廳志》記載:「各廟中張燈,男女出遊看燈。廟中紮有花卉、人物,男婦有求嗣者,在神前祈杯,求得花一枝或麵龜一個,回家供奉。如果添丁,則明年元宵時,倍數酬謝。」可見乞龜乃元宵求子的習俗。可是來到今日,無論男女老少都可乞龜,求子外更可求平安,而且不必「倍數酬謝」。若能在共同信仰上發展出互信互重的社會文化,未嘗不是善良風俗。
夜弄土地公
這是台北士林和內湖地區鬧元宵的習俗。士林人將土地公置於神明轎內,由壯丁抬著神輿遶境;過商家門前,人們向神轎投擲爆竹,壯丁抬著神轎前後進退,表示土地公對商家的祝福,等到爆竹聲停了,才走到另一店舖,活動直至深夜結束。
內湖人弄土地公的習俗是由居民組成陣頭,將土地公廟裡的石雕神像請出來,再三膜拜之後為土地公脫去上衣,用紅色布條和鐵絲將土地公牢牢地安置在神轎上。在陣頭工作人員引燃第一串鞭炮之後,神轎開始穿梭在內湖路上,一旁的民眾把預先準備好的爆竹向神轎拋去,一時間整條內湖路炮火硝煙四起,直至深夜時分在湖光市場放完一圈鞭炮之後,整個活動才告結束。
台東炸寒單
台東地區炮炸寒單的活動,一年比一年盛大。寒單爺又叫「玄壇爺」,相傳是商朝的趙公明,又名趙玄壇。伐紂時陣亡,周代追封為神,道家尊稱「趙元帥」,職司保境安民、商賈買賣,故俗稱「武財神」。元宵節時,以兩根長竹竿,中夾小竹椅,取其神像綁於椅上,由旗隊、鑼鼓隊開道,四壯漢赤身抬起的神像壓陣遶境。每臨商家便操演儀典,鄰近的居民以點燃的鞭炮投擲於上,取其「放了就發」之意;或說寒單爺懼寒,炮竹可幫其取暖。儀式演畢,店家通常會包個紅包,數目隨意。
戰後,寒單爺神像變成由真人扮演的「肉身寒單」,頭紮紅布、毛巾蒙臉,身穿紅色短褲赤裸上身,只能手拿榕葉護體,站立於神轎之上在大街小巷穿梭遶境,接受店家及信眾擲炮炸身。近來也有女性擔任寒單來挑戰,使這項以往皆由男性擔綱的活動更具話題。
台南鹽水蜂炮
台南鹽水在日治以前原是四周臨水的港渡,古稱月津。自古以來,鹽水每逢元宵夜便迎請武廟的關帝爺遶境。當遶境神輿沿街巡視時,各商家、住戶爭相鳴放爆竹、煙火,男女遊街,成為當地慣俗。一九三三年,地方人士鑑於景氣不佳,將元宵活動調整為花燈、陣頭遊街與競賽,放鞭炮稍有減少。一九八○年代以後,鹽水蜂炮在媒體報導與各界推廣下受到矚目,已成為台灣元宵夜的重頭戲之一。
蜂炮之所以叫蜂炮,是因為它燃放時會發出蜂鳴般的尖銳聲響,宛如千萬蜜蜂傾巢而出,因而得名。元宵夜,鹽水武廟的神明分兩路同時出發遶境,當神輿經過家戶門前時,人們把準備的蜂炮城卸下「炮衣」,撕下炮台上「恭祝 關聖帝君 聖誕千秋 弟子某某某叩謝」等字樣的紅紙,在神明面前與金紙共同焚燒祝禱後,便正式引燃自家的炮城,讓遶境神明點收蜂炮。一時間,神輿陷入炮火硝煙中,整個鹽水鎮人聲鼎沸,至深夜方歇。
佳冬拜新丁
屏東縣佳冬鄉客家村仍有元宵拜新丁的習俗,元宵日一早便有許多媽媽抱著未滿周歲的小嬰兒到廟前「拜新丁」。三山國王廟前的棚子由爐主負責搭設,並將廟內供奉的三山國王迎請到棚內神壇左邊、天上聖母(媽祖)神像請到右邊,中間是「下埔頭莊福德正神」的神主。除了剛出生的男嬰,也有阿公阿嬤帶著較大的男孩來拜拜,祈求平安。棚子裡供品有「新丁粄」,以及內包鳳梨餡和紅豆沙、外型像月餅的新丁餅。新丁餅在祭拜後分送給親朋好友,分享添丁喜悅,期能獲得祝福。
過去拜新丁都在元宵節,後來改成各村排時間拜拜,通常俗稱「下埔頭」的賴家村排在農曆正月初十為最早,接著是十二日佳冬和六根村,十五日昌隆和豐隆,十六日萬建村。各村的三山國王廟前都搭棚子,熱鬧至極。
野柳神轎淨港過火
元宵節對野柳地區的居民而言,是一年一度的大日子。此日,野柳保安宮會在廟前廣場舉行極具宗教特色的淨港及過火儀式。
當天早上,信男們扛著神轎躍入海中「淨港」,伴著神轎湧渡到對岸登陸。下海淨港的神尊,通常有開漳聖王、媽祖、周倉和土地公,漁民深信這項儀式可保佑他們出海作業順遂平安。淨港後,再舉行過火儀式,信徒抬著神轎赤腳走在火燙的木炭上過火。整個驅邪儀式,依習俗在當天中午前完成。
這是全台絕無僅有的民俗信仰活動,深具海洋文化的特質。從深層面而言,反映出地方居民長期靠海維生的日子裡對大海的敬畏,以及對護航神祇的崇敬。
※ 本文摘自《圖解台灣民俗【新版】》,原篇名為〈一月 【端月】〉,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