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舉手】拿出行動呵護受虐犬與孩子──讀《我想聽見你的聲音》
Photo Credit: Unsplash

【讀者舉手】拿出行動呵護受虐犬與孩子──讀《我想聽見你的聲音》

文/翁玉玲

符合故事氛圍的插圖為這本書的內容增添許多靈動感,讀者可以隨著圖文一路流暢地進入故事環境裡想像,《我想聽見你的聲音》在故事結構的安排上,擅於鋪陳和轉折,經由幾個章節故事分別將小狗奧茲和小男孩派屈克、父母親關係的變化作出了交代,也增加了可看性。在情感描述上也見寓言性,說明動物和孩子都是有感情需求的,需要呵護與關心。

協助受虐犬走出心理陰霾

文字生動地描述奧茲如何從自己的母親分離,被販犬維生的惡男子轉售到一個看似溫馨、最終卻不顧奧茲安危的家庭,被遺棄在野外好不容易得以在動物收容所歇息,此時派屈克出現在他眼前。很顯然地,當他興高彩烈地給小狗取名為奧茲時,先前飽受磨難的奧茲只想著如何不會被新認識的人類傷害,躲藏在房中的一角,由此可知,遺棄和虐待動物帶給他們的傷害之深。

幸好奧茲這次遇到的是個很善良的人,他拿著媽媽給他的參考指南學習如何讓奧茲「社會化」融入人類的世界,又嘗試外公教他的方法,用音樂安撫奧茲的情緒,神奇的是,奧茲真的在音樂的薰陶下,慢慢從不安害怕中走出來,為了讓奧茲走出悲傷,派屈克查遍了網路,還戴上了貓面具來吸引奧茲,希望他可以打開心扉,最後大人們找來了奧茲的媽媽,解開了奧茲的心結。讓人感動的是,派屈克對這一切的轉變並不居功,而是相當感謝家人的幫助和肯定奧茲自己的努力。

用愛喚回小男孩失落的心

對同一件事情卻從不同立場上作描寫,可以強化文字上的力量與故事發展的張力。小男孩竟然考慮要將奧茲送回動物收容所來解決他們的家庭問題,著實讓人感到意外,但若站在一個小孩的立場去思考,就不難理解他為何會中途因為父母親分居受到打擊、誤以為將奧茲帶離就可以換回對狗過敏的父親。相對地,派屈克母親卻以為將奧茲暫時帶離可以讓派屈克過一段時間就會思念奧茲,想通大人的問題是另有原因,反映了小孩子面對雙親協議分居的看法不見得和大人一致的問題。

奧茲來到新環境所看到的視野也和派屈克不同,曾經受過人類傷害的動物通常對周圍人事物都有強烈的戒心,既然人類自己也不喜歡被同儕霸凌,動物當然也需要被呵護,派屈克一步步讓自己成為奧茲奧茲信賴的「保護者」,實踐他心中「愛」可以克服一切的同時也感動到奧茲,獲得安全感後的奧茲開始喜歡吠叫。「關係」是一面鏡子,怎樣的付出就可能得到怎樣的反應,當派屈克傷心的時候,從人類身上學會安慰方法的奧茲也開始使用這些動作來化解他們的悲傷。

生動的插圖是一大亮點

插圖也是本書的一大亮點,繪製出善良的派屈克和奧茲的互動場景,補足文字以外的想像,把派屈克將心比心帶領奧茲走出創傷的過程呈現出來。除此之外,母親面對婚變的悲傷、派屈克換不回父親回家的悲傷、奧茲渴望大家開心的模樣,每一幕都在插畫中被詮釋得恰到好處且讓人印象深刻。採鉛筆素描繪製,畫風樸實又精煉,和故事風格相輔相成。

從人與動物的相處可以知道惡的循環和善的循環結果大不同,讀《我想聽見你的聲音》可以讓人對與動物情感的交流有更多的認識與反省,生活在同一個世界裡不能只考慮自己,互相關心可以化解很多仇恨、誤會,讓生活更加溫馨、喜悅。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狗狗們:

  1. 在德國生活的狗狗,主人必須為牠繳交一生的狗稅
  2. 滿足人類慾望的寵物文化──基改狗狗暗黑史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