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多生病的人會與自己對抗,被因病而生的自責感吞沒
文/樺澤紫苑;譯/洪薇
雖然我前面說道「不要與疾病對抗,病就會好」,但各位可能還是難以想像。以下我就來介紹「五個不對抗」,告訴大家具體該怎麼做。
實踐「五個不對抗」是醫治疾病的方法,也是我所提倡的百病不生的生活方式。
1 不與「疾病」對抗
「鬥病」其實不是個好字眼。
明明拚命努力在治療,但有時愈是努力,可病情卻反而更加惡化。問題就出在對抗疾病這件事上。
愈是對抗就愈有壓力,而壓力會降低免疫力和自癒力,致使病情惡化。當人處在戰鬥狀態時,身體會分泌出被稱作壓力荷爾蒙的腎上腺素與皮質醇,這些激素會對人體造成各種不良的影響。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我們要做的是肯定並接受生病的自己,而不是與疾病對抗。
因為疾病不是你的「敵人」。
有許多患者會把疾病視為「敵人」。但疾病真的是「敵人」,真的有那麼「罪大惡極」嗎?
讓我們試著以「憂鬱症」來思考。
A總是因工作忙得焦頭爛額,他每天晚上都加班超過十一點,搭末班車回家,而週末時他也在工作,完全沒有時間休息。這樣的情況持續了一年以上,每天他都只能睡四個小時左右。
最近他時常感到身體疲憊、容易疲勞,而後他發現自己怎麼也無法消除疲憊感,心情也十分低落,最後甚至連公司也去不了。於是他來到醫院,結果被診斷罹患了「憂鬱症」。
A很困惑「為什麼自己會得到憂鬱症」,並開始埋怨這個疾病。
但請各位試想一下,如果A沒有得憂鬱症,他會怎麼樣呢?
罹患憂鬱症,與壓力、睡眠不足、生活作息紊亂等因素有很大的關聯。當壓力超過一定程度,人會喪失所有的「動力」,連出門都有困難。如果再這樣工作下去,A很可能會搞壞身體,也可能會因心肌梗塞或腦中風而「過勞死」,還有可能被診斷出罹患「癌症」,壽命只剩半年。
A其實是多虧憂鬱症,才能躲過過勞死,不是嗎?
憂鬱症其實是一個「緊急停止裝置」,它會在身體發現「再這樣勉強下去,肯定會搞壞身體,甚至造成猝死」時啟動。可以說,憂鬱症其實是為了保住你的性命才出現的疾病。
憂鬱症以外的身體疾病,同樣也有「黃色警示」的意義。換句話說,疾病如同一種「警訊」,告訴你如果再繼續過度操勞,身體可能會出大事,是時候該讓身體休息一下了。
疾病其實是守護我們身體最後一道防線的「保護裝置」,它非但不是「敵人」,還是我們的「夥伴」。
2 不與「醫生」對抗
不少患者會十分抗拒醫生,我為此感到遺憾。
有些人之所以對醫師心生牴觸,是覺得:「我無法相信這個醫生,他不了解我。」而獨斷轉往另一間醫院。也有許多患者則是拚命「尋求名醫」,他們持續往來同一間醫院,卻依然無法擺脫對醫生的不信任感,總是想找到「更好的醫生」。
可是換另一間新的醫院後,所有的檢查與診察都得重頭再跑一遍程序,這麼做只會拖延治療的時間。而且醫生理應是患者最有力的夥伴,如果患者總是在挑剔醫生的毛病,無論再怎麼厲害的名醫,到頭來他們也還是無法給予完全的信任,治療也就難以見效。
想康復,最終還是得靠「患者自己」。
醫生就像是登山時的嚮導,他們能夠為想攻頂的患者指引一條更輕鬆又安全的道路,但他們不會背著患者前往目的地。有人覺得疾病能否治好完全是取決於醫生的技藝,但醫生其實只能為患者指路罷了。
順帶一提,現在的醫療現場,無論哪一科都有既定的「診斷基準」與「治療指南」,每間醫院或醫生的診斷與治療方式應該很少會有截然不同的狀況。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患者不願意相信醫生,而不停地換醫院求診呢?
這個行為,其實和我們人類與生俱來的「否認」心理機制有關。理解「否認」的心理,就知道該如何與醫生建立信賴關係。
關於建立信賴的方法,我會在下一章說明。
3 不與「自己」對抗
有許多生病的人,會與自己對抗。
「要是早點去醫院,也許還只是小病而已。」
「都怪我這樣勉強工作,才會弄出病來。」
「是因為我這樣的性格,才會生這種病吧。」
人們會像這樣譴責自己。
「自責」會產生非常巨大的壓力。「生病」這件事本身就已經很有壓力了,結果你又因為「與自己對抗」,導致壓力倍增。不斷地自責,只會讓病情持續惡化且難以好轉。
人若不斷地責怪自己,不僅會陷入「憂鬱狀態」,同時也會阻礙疾病的治療。事實上,人在罹患身體疾病時,罹患憂鬱症的風險會躍升兩到三倍。
可是,生病其實並不是你的責任。
過度工作、睡眠不足、不規律的飲食與生活習慣,這些都是導致生病的原因。然而上述所列舉的項目全都只是你的「行為」,並不代表你的「人格」或是「人性」出了問題。
換句話說,需要導正的是你的行為。你只需要矯正不良的生活習慣或是勉強自己的行為,改成健康有規律的生活習慣就可以了。
耗費心力與精神在自責上,或是對自己造成精神上的痛苦,全都是無濟於事的行為,而且還只會使病情更加惡化。
你應該要做的不是「責怪」,而是「原諒」自己。
請原諒自己,並停止與自己對抗。這麼一來,心情會變得十分輕鬆,病情也能獲得大幅改善。
※ 本文摘自《精神科醫師的情感控制術》,原篇名為〈疾病不是敵人,而是身體的求救語言〉,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