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世界上沒有完全實現的烏托邦——專訪《如果我們無法以光速前進》作者金草葉
文字/金草葉;譯/林侑毅(政大韓文系助理教授);筆訪/愛麗絲
如果科學技術能打造完美人類,充滿完美人類的世界就是烏托邦嗎?
完美無缺的人類,是能夠彼此相愛的嗎?
真正的愛與烏托邦是什麼樣貌呢?母親因懷孕放棄自己的職業,卻罹患產後憂鬱留給子女無限傷痕。
如果母親過世後,女兒能透過「心智連結」,理解自己從不知道的母親,傷痕是能夠被修復的嗎?
已婚女性的育兒處境、付出與犧牲,是理所當然的期待嗎?有著生理缺陷的亞洲未婚媽媽破例獲選為太空人,為什麼在接受身體改造後,卻放棄升上太空,反倒跳入深海?
未婚媽媽在社會上面臨著什麼樣的目光?何謂「正常」家庭?如果我們一直以來認為的價值觀,是來自外星生命體,我們與他們間的關聯是什麼?
如果抽象感情能化作實際物體,擁有物體就等同擁有感情嗎?
金草葉科以科幻小說《如果我們無法以光速前進》帶讀者走入架空世界,但在這個世界裡,現實社會的問題仍牽絆著我們,字裡行間,你看到的答案又是什麼呢?以下,是我們與作者金草葉的跨海筆訪:
問:您大學時期主修化學,讓您開始執筆創作的原因是什麼呢?您最初開始創作是什麼時候呢?當時的故事是什麼樣的內容呢?寫作對您而言具有什麼樣的意義呢?您希望藉由作品帶給讀者什麼樣的感受或影響呢?
答:我從小就喜歡寫作。我也寫過小說和詩,不過那時覺得自己沒有文學創作的才能,所以我主修科學,寫過跟科學有關的非小說。尤其大學的時候,我為學校校刊寫過文章,也在其他學校的大學報上寫專欄,有過與讀者直接接觸的經驗。我主要思考的主題有幾個,例如科學之於人類有什麼樣的意義,為什麼不只是專家,一般人也應該關注科學等。在大學畢業之際,我偶然間讀到教小說寫作方法的書,發現寫小說並不需要什麼天賦異稟的能力。那是我真正開始寫小說的契機。
長期以來的寫作,使得書寫成了我的思考方式。那不僅是我探索世界的方法,也開拓了我小小的世界。寫作時,我希望能影響讀者的心,在讀者的心上激起漣漪。至於漣漪的方向或內容,每一次都不同。
問:您的閱讀習慣是如何培養的呢?這和總是您第一位讀者的母親、音樂家兼咖啡師的父親的家庭教育、您的成長經驗有哪些關聯嗎?對您影響最深刻的是哪一本書呢?為什麼?您平時喜歡閱讀哪些作家、類型的書籍呢?最近在讀的書是什麼呢?
答:當然也有父母的影響,不過我想自己對有興趣的事情,一定會追根究柢的性格,也跟閱讀習慣的養成有一定關係。我國中的時候喜歡自然科學,學校圖書館科學類書架上的書,我幾乎都讀過了。我想是那時讀過的科學書籍,塑造了自己的觀點。我尤其深受卡爾.沙根(Carl Sagan)《淡藍色的小圓點》(Pale Blue Dot)等書的影響。相較於廣闊的宇宙和自然的繽紛,人類實在渺小,不過反倒是因為這樣,我們才更需要珍惜彼此。我最近喜歡讀非科幻小說,也讀當代的多部科幻小說。我喜歡看當代科幻小說作家用自己的方式,將現實世界的問題融入科幻小說中。
問:在《如果我們無法以光速前進》中的七篇小說中,您認為有哪些角色是和您特別相似的嗎?為什麼?故事中讓您共感最深刻的是哪些角色呢?為什麼?
答:我在創造角色的時候,不會創造和自己相似的角色。如果一定要選的話,就拿〈光譜〉裡的生物學家熙貞來說,我在描寫她沒有任何工具,獨自一人留在行星上的孤獨無助時,放入了我個人的經驗。但是我認為小說中的人物基本上和我都不同。那樣也才更有趣呀。
問:在您發想小說時,大多是怎麼開始的呢?您是如何搜集創作靈感的呢?多是如〈館內遺失〉一篇隨手記下的便條、或〈如果我們無法以光速前進〉從德國假公車站等生活元素而來的嗎?
答:兩者都是。我曾經在閱讀非科幻小說時,得到一些獨特的設定和構想,再以這些設定和構想來創造故事,也曾經先發想角色或特定的場景,再創造適合該角色活動的背景。無論從哪種方式開始,人物和背景、構想缺一不可。
問:在您的科幻小說裡能見到許多針對現實議題的探討、觀察,這些對現實議題的思考、設定是最初就決定納入故事裡的嗎?若以您身為女性的角度來看,為什麼選擇這些議題呢?未來還有哪些希望藉由故事讓人思考的問題呢?
答:一開始構思小說的時候,我並不會想該如何傳達出這本小說的訊息,或是一定要探討社會議題。我只是將平時的思考,以及對社會或歧視、排擠的想法,自然而然放進小說裡。與其說我刻意選擇議題,倒不如說我的想法依附在小說上會更準確,所以我沒有特別的目的。也沒有試圖要說服誰。我希望那些期待未來社會比現在更自由開放的讀者,能以平常心來閱讀我的文字,這是我努力的方向。
問:您曾提及,創作〈為何朝聖者去而不返〉前自己毫不猶豫選擇以烏托邦為創作主題,這是為什麼呢?如今在您心中的烏托邦,是什麼樣貌呢?若您也如故事中的黛西前往初始地(地球)朝聖,您會選擇留下或是返回呢?為什麼?
答:寫烏托邦其實是我受託創作的條件。一開始先是答應了下來,後來找了許多烏托邦小說來讀,思考了許多問題。我最後得出的結論是,這個世界上沒有完全實現的烏托邦,烏托邦只存在於試圖創造烏托邦的人們的內心、行為與態度中。如果我像黛西一樣面臨抉擇的時刻,我不知道自己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我不是一個勇敢的人,也可能選擇返回。但是我永遠敬愛那些留在初始地,盡一切努力去改變世界的人們。
問:在《如果我們無法以光速前進》全書中,有哪些產品、技術,是您希望真實存在於現實中的嗎?為什麼?
答: 如果〈共生假設〉中研究員正在開發的讀腦翻譯機真的存在,一定會很有趣。那就可以知道寵物到底在想什麼了對吧。
問:您認同〈情感的物質性〉一篇中,感情固體的社長「我們消費也是為了擁有感情」的說法嗎?如今您認為感情的物質性是確實存在的嗎?為什麼?您認為擁有物體與得到情感滿足,兩者間有哪些異同、在哪些情況下可能是一體發生、或可互相取代的嗎?故事裡「感情的物性」多樣商品中,有哪些感情是您希望擁有的嗎?為什麼?
答:我認為人類深受物質的影響。我主修化學的時候,覺得最有趣的地方也在這裡。人類不僅受到體內化學物質(蛋白質和神經傳導物質)的影響,也受到外在化學物質、藥物與酒精、咖啡等的影響。早上喝的一杯Morning Coffee,讓我們找到活下去的理由。如果物質對人類的影響如此巨大,那麼人類是否也能反過來控制物質,進而控制自我的情緒?從這個構想出發,我創作了這篇小說。常有人問我,想要擁有哪種「感情的物性」商品,我的回答是什麼都不想擁有。就像有些人想研究毒品,但是並不想嘗試毒品一樣。
問:您平時有特別喜歡的影劇類型嗎?為什麼?您最喜歡的韓劇是哪一部呢?為什麼?
答:我是《超時空奇俠(Doctor Who)》系列的忠實觀眾。《星際爭霸戰(Star Trek)》系列雖然沒有全部看完,不過其中有幾集看得很過癮。比起科幻電影,我似乎更喜歡科幻影集。我喜歡人類在陌生的世界裡,像在真實的世界裡一樣生活、探險的故事。長期連續看那樣的故事,就會覺得那個世界似乎真的存在於某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