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既非朋友也不是陌生人的奇妙關係,卻能免除很多人際麻煩

文/閒人出租;譯/姜柏如

✉我有位幽默有趣的女友,卻很難向朋友公開,於是我突然想到,可以向閒人出租傾訴。只要您可以適時應答,偶爾回幾句像是「她真是可愛」之類的話,我就很高興了。

✎委託人希望我聆聽與同居戀人的戀愛故事。雖然故事的主角是「有趣的女友」,但委託人也是女性。周圍很少人知道委託人是同性戀,就算鼓起勇氣承認,但別人有時也會在毫無惡意的情況下踩到地雷。委託人基於「感覺閒人出租不會踩到我的地雷」的想法而來委託我。

開始從事「閒人出租」的工作後,我才驚覺到,原來世界上有這麼多想說卻不能說的事。這些委託人跟我的關聯性之薄弱,形同於電車上對坐的乘客,或是熙來攘往的街上擦身而過的陌生人,但他們卻喜歡在同行時,向我吐露許多內心話。

我在第一章有稍微提到自己承接的委託,以「聆聽」為大宗,但我清一色只會做簡單應答。不過,聆聽的情況不僅限於聆聽類的委託,像是我陪同去委託人支持樂團的演唱會、陪同逛藥妝店、陪同去KTV⋯⋯等,委託人會在沿途上談論自己的工作、興趣、日常生活、想法等私事。或許他們是顧慮到如果沒話聊冷場,會讓我很尷尬吧。

但是在我眼中,會主動談論起自己的委託人們,都彷彿像是站上了舞臺(雖然有點不好意思)。儘管置身於像街上和行駛的車內這般隨處可見的情景,但委託人在談論自我的瞬間,簡直像沐浴在聚光燈下,甚至連瑣碎的交代身世,都給人一種在講故事的感覺,讓人不禁聽到入神,回過神後,才發現已抵達目的地,諸如此類的情況相當常見。那些登上舞臺的委託人們,甚至會散發出一股與專業演員極度相似的魅力。

相反地,認識至今的朋友和熟人從未給我這種感覺。我的理論是,大家跟朋友相處時,可能會避免話題總是圍繞著自己,或是過度暴露自己的內心深處想法。所以,就算跟朋友聊天打發時間,也會語帶保留;可能會為了給人面子,偶爾也必須聆聽;或是隨口問對方最近過得如何。人會為了維繫人際關係不斷調整自己,好讓雙方都能同等地展現自我。

由於我在委託人眼中,是只見面一次的陌生人,而且我不會展現自我,這點也為人際相處模式締造了新的可能。

回首過往傷痕

我還接過一個委託:「希望陪我走一段過去的上學路,並在途中聆聽我當年的往事。」委託的原因是想告別精神創傷。簡單來說,委託人小學時曾被霸凌造成心理創傷,長大後還是無法擺脫陰霾,也未曾跟任何人提起過,因此他想再走一趟當時的上學路,將自己當時的經歷和當時的感想化為言語,藉此克服心理創傷。

雖然走在上學的路上時,委託人始終沒有笑容的微低著頭,但走到校門口時,他的表情漸趨於明朗。他隔著校門指著校舍和操場,跟我說音樂教室在哪邊,在那間教室內曾經發生過什麼事情等等。這時的委託人,比起走在上學路上時多話許多,而且看得出他是沉浸於校園霸凌以外的回憶當中。

由於委託人自稱天生性格陰鬱,所以身為旁觀者的我,根本看不出他心思上的變化,但他似乎有變得稍微開朗了些。
 
我認為「閒人出租」遇到這種極度迫切性的委託時,會更加提高本身的匿名性,並大幅降低個性和性能的需求。

越是煩惱到極點的人,越會覺得傾訴對象是位陌生人就好。他們委託「閒人出租」的動機,並非是出於滑稽有趣,而是純粹渴望「一人份的存在」吧。

曾有人說過我的服務很像是傾聽義工。聽說做為好的傾聽者,重點在於不批判和反駁對方,也不能將想法強加於人。雖然我並不是刻意以傾聽者為訴求,我只是依照委託人的要求,單純陪著委託人,直到他們覺得夠了,而我「什麼都不做」的行徑,也與這兩大傾聽重點不謀而合,所以才能圓滿達成任務。其實我也不曉得那些懷抱煩惱與心理創傷的委託人,最後是否成功靠自己解決了問題。拿前述的委託來說,除非我刻意去向他打聽,否則我根本不知道委託人是否對此感到滿足。

扮演「目送對方離去的朋友

相信大家經常在電影和電視劇中,看到親朋好友站在新幹線的月臺上,目送主角踏上旅程的場面。也有委託人想體驗這種滋味,所以來訊委託。

✉閒人出租先生,初次來信! 九月三號你有空嗎? 我即將離開居住十年的東京,搬回大阪的住處。如果你有空,我想租借您扮演「目送我離去的朋友」,就像這張照片一樣。 為了營造氣氛,希望你陪我從住處一起到東京車站,最後站在新幹線的月臺上目送我離開。

委託人還在私訊內附上一張該場景的示意圖。

委託人認為若是拜託真正的朋友,嚴肅認真的氣氛會讓自己產生太多感慨,話雖如此,也無法拜託完全的陌生人,所以才會臨時拜託我。雖然我也脫離不了陌生人的身分,但我們好歹彼此傳過私訊,倒也不是素昧平生(但實際見面前我也不曉得他的長相)。我猜委託人的動機是希望體驗那種情境看看,並非是正經八百的送行。而且值得慶幸的是,委託人是「閒人出租」的粉絲,也是積極跟隨我的推文的追蹤者,因此他多少也抱有「想在離開東京前見我一面」的想法。

我本身沒有交情好到能做這種事情的朋友,所以是難得可貴的經驗,儘管我只陪同委託人從搬離的屋子到東京車站,但我目送他離去的那份依依不捨,並不是演技。自稱是我粉絲的委託人,也等同於我的理解者,我倆也相談甚歡,所以我是衷心格外感到依依不捨。而且我先以「閒人出租」的身分登門拜訪委託人已搬離且空無一物的屋子時,那幅景象非常跳脫現實。

委託人事後也私訊向我道謝,看來「閒人出租」讓他在東京的最後一天,留下了不錯的回憶。

有趣的互動關係

雖然「閒人出租」的身份,讓我跟他人的關係多少有點特殊,但現代人透過社交平臺等管道,卻能認識許多從未見過面的網友。雖然網友離普通朋友的階段還有段距離,但雙方卻能在見面前就擁有共通的話題。只要有推特和 Instagram,便會衍生出一種名為「追蹤者」的人際關係,彼此不知道對方的本名也不足為奇。

也許用舊社群思維的角度看待這個現象,會覺得很異常,但這種既非「朋友」也不是「陌生人」的奇妙關係,卻能免除固定人際關係中避免不掉的麻煩事,並恰如其分地緩和內心的孤獨感,讓人感到舒適自在。至於像「追蹤者」的數字,以好的層面來看,也是一種赤裸裸地展現人際關係的方式。

此外,定義人際關係也代表著要做出區分,也就是將界線明確化,就這層意義上,如果「陌生人」跟「朋友」之間有塊模糊的灰色地帶,也許「閒人出租」就是位在此處的曖昧存在吧。具體而言,我會被放在何種位置,端看委託人的需求而定,也就是完全取決於對方。所以我不會主動做任何事情,也不會主動踏入對方的領域。

※ 本文摘自《閒人出租》,原篇名為〈不縮短人際距離〉,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