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pexels

想在矽谷共和國生存下去,你得學會判讀「印度式搖頭」

文/鱸魚

想在半數工程師是印度人的矽谷共和國生存下去,首先需要適度了解印度文化。這包括習慣 T 與 D 不分、B 與 P 不分、重音經常前後顛倒,學會念耗掉電腦幾十個欄位的名字,學會讚美甜死人的甜點,知道一個人姓氏愈長他的故鄉就愈熱,以及姓氏如果以「ar」結尾,那他很可能吃素⋯⋯最重要的是,你得學會判讀「印度式搖頭」。

你沒聽錯,因為這將影響到最基本的溝通,而印度式搖頭是全世界最令人費解的表達方式。

我一直以為點頭和搖頭是全人類,甚至是所有哺乳類的共同語言,但如此簡單的事在印度卻變得異常複雜,而且他們對於這複雜甘之如飴。

印度工程師主要崛起於九○年代的網路泡沫化前夕。二○○○年我從傳統大公司的百年老店跳槽到網路新創公司接受面試時,雖然已在矽谷職場混了十年,和印度人相處仍然非常沒有經驗。

小公司採用的是審判式集體面談,一次定江山。我走進會議室,赫然發現一屋子都是印度人,很刁鑽地問了些非常技術性的問題──他們喜歡這樣折磨外來的人,好在同儕面前突顯自己的優越。(找機會為自己創造舞台似乎比踏實考核重要,這是另一項你必須在矽谷適應的生存之道)

總之,那天面談後我相當沮喪。我自認回答得不錯,可是每論述一個問題,下面總有一半的人點頭,另一半的人搖頭,而且每個人點頭和搖頭的方式都略有不同,乍看像十幾個失控的搖頭公仔;也像用餐時間的養雞場。點頭和搖頭此起彼落各自表述,各有各的節奏,時上下、時左右,搞得我頭昏眼花。

認同別人而不經意地輕輕點頭是高雅的社交行為,不認同別人而當面不停搖頭是種國際性羞辱,如果不同意大可不用表示。那晚我帶著萬分沮喪回到家,準備為另一場面試努力。

哪知隔天公司打電話來,歡迎我加入他們的團隊,原來那些頻頻搖頭(或點頭)的工程師們竟然對我激賞到近乎感動的地步。當然二十年後的我已了解,點頭的那一半來自印度北方,搖頭的那一半來自南方。北方的表達合法合憲也合國際標準,此處跳過不談。南方那一半為什麼會以搖頭表示贊同,才是我們要探討的不解之謎。

總之,兩個禮拜後,我帶著人生最大的困惑轉進新職場。

此後多年,我的困惑一直沒有真正得到解答。不只我,就連印度人也常常被自己人搞得一頭霧水。原因是印度式搖頭有幾十種差異,每一種都代表不同的意義。這些差異往往又和故鄉有關,所以沒有一致的通則。

經過十多年抽絲剝繭找尋答案,我總算理出了些許頭緒。這比我的正職工作還困難,因此讓人頗有成就感,下面將大公無私地分享研究所得。不過記得,這和銀行貸款利率一樣,每天都在改變,拿來娛樂娛樂就好。

博大精深的印度式搖頭

如果用工程師尖銳的觀察來分析歸類,印度式搖頭大致可以分為傳統式的點頭和搖頭、鐘擺式的搖頭(以額頭為中心,只搖頭的下半部)、節拍器式的搖頭(以下巴為中心,只搖頭的上半部)、米字型搖頭(鐘擺式和節拍器式的平衡綜合版,以鼻子為中心,上額下巴都搖),另外還有八字型搖頭,基本上是米字型的進階昇華版,把直線動作變成優美的弧線。

上述各種搖頭最重要的特色是,動作一定要像乒乓球般有節奏、有彈性,來回不停,不能嫌累。印度式搖頭不是一次性的動作,而是一種持續性的表達,這在全世界任何其他文化都不存在。搖頭在印度已經不只是表達,而是表演,更是崇高的藝術。

印度人並不就此罷休。由於以上所言都是在同一個平面上的運作,如果從側面觀察很可能看不出端倪,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又發明了搖頭的終極高階版── 3D 式搖頭,以確保你從任何一個座標和角度觀察都不會失真。讓人嘆為觀止的 3D 式搖頭就是利用下巴和額頭輪流向前點擊,再配合上述的平面搖法,以極富韻律,甚至帶著些許美感的節奏,表達人類最基本的肢體語言。

最感人的是,他們會一直重複同一個動作,確保你不會在眨眼的瞬間迷失。每次看到他們不停地以高難度高頻率交錯點頭搖頭,總讓人懷疑人類的後頸椎是不是暗藏著某些專家尚未發現的祕密關節。

以上所有的差異又和搖擺的幅度有關,保守的淑女可能降低搖擺的幅度,但基本精神仍在。震動的頻率也有很大的差異,大部分人每秒平均震動兩到三次;也有些真正練過的每秒可以震到七、八次,歷久不衰之外,還始終保持精準的一致性。當然,最後再配合眉毛機動性快速移位,往往又能產生節外生枝的意義。

腦力和觀察力的終極挑戰

我曾經很誠懇地想向印度同事拜師學習,但對方認為這是印度地域文化的一部分,沒有辦法機械式傳授,即使是臉書的AI也無解。整體判讀要綜合所在地區、當下情境、對方的個性、家庭背景,以及精準拿捏瞬間眼神與表情微妙的變化。對方若戴著太陽眼鏡或口罩,判讀就會失準。矽谷花了這麼多精力研究人臉辨識與無人駕駛,不如花點時間解讀印度式搖頭,也許會意外破解當今AI所碰到的困境。

如果沒事的話,你可以對著鏡子試試上述各類搖頭,就會了解「搖頭」在印度得歷經多少年修練才能做到精準與完美。

※ 本文摘自《異類矽谷》,原篇名為〈需要重新學習的基本溝通〉,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