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都人排擠的,是刻意用店名隱藏出身的「外地人」
文/柏井壽;譯/游翔皓
京都人把出身於京都以外、但在京都這座城市裡成長、生活、打拼的人稱為「外地人(よそさん)」,即外地人之意。這是日文裡非常獨特的稱呼方式。日文中的「よそ」意指「他所」,也就是其他地方。並在最後加上「さん」這個敬稱。
更重要的在於,「外地人」這個詞彙具有許多意思,不可一概而論。和許多京都話裡的用字遣詞一樣,會隨著使用的場面而有不同的意義。
例如,京都市內有間知名度頗高的餐廳。除了擁有超高人氣之外,米其林指南也給了這家店很高的評價。這間餐廳迅速成為京都人茶餘飯後的話題,以致聽得到下面這段對話。
「那家店真是出乎意料地受歡迎啊!想訂個位置居然比登天還難!」
「那是『外地人』經營的啦!店名取個『京』什麼的,就好像是京都的老店一樣。其實聽說開業迄今也不過十年左右而已。」
「呵!果然是這樣。他們家一定是吃定多數人搞不清楚底細。總覺得他們這樣是有意無意地在撒謊耶。」
「聽說老闆與老闆娘都跟京都沒有任何關係喔。」
「還有,聽說來店消費的客人也盡是『外地人』耶。」
「明明是位在京都的店,結果店主跟客人全都是『外地人』。話說最近全京都到處都看得到這種店。」
「有什麼辦法。人家『外地人』,就是會做生意啊!」
「而且京都還有一堆『外地人』的客人,到處晃來晃去。一聽說是人氣餐廳就去排隊。我看啊對這些客人,哪怕是拿糟粕端到面前,他們也是稀哩呼嚕地邊吃邊讚吧。」
很辛辣的京都日常對話吧。但或許是因為用了京都話的關係,雖然辛辣,聽起來卻不覺得太刺耳。真是不可思議的平衡感啊!
不過這兩位京都人在對話中提到的現象,卻是真實存在的。
不知從何時起,出身其他地方的料理人老愛在京都開店。當然,這也沒什麼不好。因為京都這座城市自古以來就是這樣,習慣成自然嘛。
真正的「外地人」懂得彰顯自己出身
想在京都闖出一片天,乃人之常情。每天努力做料理,企望在京都出人頭地,更是大多料理人追求的夢想。不分時代,舉世皆然。一旦功成名就,順利在京都紮穩腳跟,不少料理人選擇改用故鄉之名作為店名,以彰顯自己的出身地。
今日的京都,仍到處看得到這樣的店名,與其中殘留餘的歷史餘韻。
在京都,「本家尾張屋」就是個代表。堪稱老舖中的老舖,擁有傲人的歷史及傳承,論稀有性屈指可數。如店名所示,他們家乃出自尾張國(今愛知縣名古屋一帶)。大約在一四六七年的應仁之亂那時起就到京都來開店了。店內提供的蕎麥麵,還真不是普通地好吃。
再如「懷石近又」。這是一家由近江人經營的老舖料理店,為客人提供住宿及餐飲服務。而且每天限定僅招待兩組客人。店名中使用了近江中的「近」,讓人感受到店家主人出身近江的自豪感。
早在一八○一年的江戶時代,十一代將軍家齊的治世時,這家店就成為近江的藥商在京都落腳時指定宿泊處,而展開傲人的歷史。
店名之所以稱為「近又」,是因為江戶時代的第一代店主名叫「又八」。又八鑒於生意往來的客人都是近江藥商,故將店名稱為「近江屋」。到了第四代店主(也就是四代目又八,又八是可繼承的名號,歷代店主皆襲名又八),鑒於當時京都有太多「近江屋」,為避免混淆,於是將近江的「近」字與又八的「又」字組合成現在的店名。附帶一提,現在的當家是第七代傳人。
於是,從尾張與近江來到京都的「外地人」,也在守護京都歷史與傳統上扮演重要角色。他們迄今仍以京都老舖的身分,持續充實著京都文化的深度,也受到京都人尊崇。更重要的是,正如其店名所示,他們對自己出身地的自豪感及鄉土愛表露無遺。即便早已融入京都,卻從一開始就不以迎合姿態處世。這也正是京都人尊敬這些外地人的理由。
因此,京都人不會因為「尾張屋」及「近又」等字眼,就蔑稱他們為「外地人」。不論怎麼挑剔,都堪稱無懈可擊的京都老舖。
話說回來,前面京都人的對話中所提到的那家店,是否歷經百年後,就不再被視為「外地人」,而能被京都人正面接納了呢?
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原因很簡單。不懂得好好珍惜自己的出身地、不懂得以故鄉自豪,只是一味地裝成京都人。
就像今天的東京一樣。長期位居天子腳下的京都,也曾湧進來自全日本各地之人。同一座城市,卻聽得到各地的南腔北調,總讓人有不知身處何地之感慨。理所當然地,各種摩擦與紛爭,也從來沒有消停過。
為避免事態惡化,京都人自古就懂得尊重來自不同地方的人,不會因為出身背景擅加歧視,更不會去搞些隔離之類的措施。
一般認為,京都人對鄉土總是抱持著自豪與深深的認同。這樣的價值觀,使得京都人面對同樣富有家鄉愛的「外地人」,也會由衷報以肯定與敬意,所謂惺惺相惜。相反地,面對不認同自己出身地的「外地人」,京都人也將不吝給予蔑視。
之所以這樣就是京都人認為,不懂認同鄉土、不知珍愛家鄉之人,肯定也不會以誠愛之心對待京都吧。
這部分所敘述的,與那本暢銷書《討厭京都》(京都ぎらい)所秉持的論點完全不同。
那本書認為,京都人會區分洛中(京都市)出身與洛外(京都郊區)出身。前者對後者會予以歧視。其實,京都人根本不會把非洛中出身的人一率打成「外地人」。只有針對那些宛如昆蟲或動物般善用保護色,刻意偽裝以自欺欺人者,才會對其貼上這樣的標籤。
換句話說,京都人是基於道德上的理由,才去審查「外地人」的初心。而不是基於狹隘的地域觀念,任意排擠或歧視非京都出身的外地人。
「既然不是京都人,那就不要裝成幾代前就在京從商的樣子嘛。若毫不隱諱自己的出身,那我也願意幫忙宣傳啊。」
「就是說嘛!店招牌還寫著京什麼的,不就是要讓人誤以為是存在已久的京都老舖嗎?」
沒錯吧。京都人就是這麼想的。
但諷刺的是,來京都旅遊的外地遊客,對於店家是否就是京都人口中的那些「外地人」根本不在乎。多虧這些外地遊客用日幣大力支持,「外地人」的生意都是出乎意料的火紅。只能說,懂得裝出京都味十足的店家,就能牢牢抓住熱愛京都的旅人的心。也很容易就成為觀光客口耳相傳的排隊名店。
就這樣地,裝出來的京都老舖越來越多,真正的京都老舖反而越是進不了消費者的視線裡。裝的技術越巧妙,觀光客與消費者就越看不到原汁原味的京都老舖。
尤其吾人身處網路發達的時代,只要一有新店開張,立刻看得到詳盡的情報。這家店的傳承與歷史是否用裝出來的,反而無關緊要了。只要店鋪本身能讓消費者耳目一新、包裝出濃濃的京都味,就足以晉身人氣名店。這樣的成功模式更加吸引其他人的效法。以至於「離開家鄉闖京都」這樣的口號,在整個日本可謂甚囂塵上。
※ 本文摘自《京都力揭祕》,原篇名為〈「外地人(よそさん)」〉,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