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跑讀事件簿】Case07:台灣與推理的疆界──陳舜臣與他的推理小說

【推理跑讀事件簿】Case07:台灣與推理的疆界──陳舜臣與他的推理小說

文/犁客

陳舜臣的作品常被歸類為「歷史小說」或「推理小說」,台灣推理作家協會的理事路那中學時代就讀過幾本,不過當時她並沒有很明確地意識到這些類別,也沒意識到這位作家與「日本人」有什麼關係。她只覺得那些書是「好看的小說」。

陳舜臣的父親是往來台日之間的台灣貿易商,陳舜臣出生在日本,擁有日本國籍。二次大戰結束之後,因為「在日台灣人」的身分,陳舜臣被劃歸為「中華民國」的國民,失去日本國籍。因此,1960年代陳舜臣在日本發表小說作品時,算是個「外國人」,而且這個外國人在1970年代罕見地成為拿過「江戶川亂步賞」、「日本推理作家協會賞」及「直木賞」的三冠王。

1990年代,台灣重新引介陳舜臣的小說,祖籍台北新莊的陳舜臣,也在那時才回到闊別四十多年的故鄉──從六零年代末期到九零年代,台灣約莫有二十年沒翻譯陳舜臣作品,以陳舜臣文在日本文壇的優異表現以及他與台灣的深厚關係,不免讓這事顯得有點古怪。

路那中學時覺得陳舜臣的小說好看,不過大概沒料到幾年後陳舜臣會成為她的博士論文題目。「推理路讀事件簿」第七場活動「台灣與推理的疆界──陳舜臣與他的推理小說」,請來路那與大家聊聊陳舜臣。

政治的影響

「對一般讀者來說,陳舜臣的作品可能更偏『歷史小說』。台灣對陳舜臣文學的引入可以分為三段,」路那說明,「首先是1969年左右,林海音的『純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夏流》、《青玉獅子香爐》等書。那個時候,陳舜臣在日本已經拿下三冠王了。」

《青玉獅子香爐》描寫北京故宮遷到台灣時,有個仿品取代了真品,是部帶有偵探趣味但不大像推理小說的作品;這本書在日本獲得直木獎的肯定,但在台灣連載時,引起台北故宮相關學者的齊聲反對,集體投書媒體,表示故宮絕對不會以假作真。

「當時的政治局勢,」路那表示,「使得陳舜臣難以引進台灣。」

另一個更敏感的問題是陳舜臣在1973年申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護照。陳舜臣受祖父影響,從小大量吸收漢學知識,想要更進一步了解中國的心態不難理解,但在那個兩岸情勢仍然緊繃的年代,台灣出版社自然不願繼續出版他的作品。1989年天安門事件之後,陳舜臣宣布放棄中國國籍,改入日本籍,不過因為他一直沒有向中華民國政府申請放棄國籍,在台北市甚至還有戶籍,所以1990年後,陳舜臣成了擁有中華民國及日本雙重國籍的作家。

而台灣出版社,也重新引介了他的作品。

三段時期

「1990年代遠流出版了一系列的陳舜臣,歸類為歷史小說,寫鴉片戰爭、寫諸葛孔明,我沒想過有這種詮釋歷史的方式。」路那說,「陳舜臣是商人出身,喜歡透過商業邏輯去整理歷史角色的決定,這種方式和其他歷史作家不同。」

有人認為寫作歷史題材倘若以今非古──以現代人心態揣測古人心態──是不恰當的,不過路那認為陳舜臣的寫法頗有啟發。「他寫了國和家之間的掙扎,例如國與家是敵對的、家與伴侶的家是敵對的,或者國與國是敵對的,那麼夾在中間的個人該怎麼辦?」路那說,「陳舜臣寫的雖然是類型小說,但他很明確地想在小說裡傳達意識形態等等觀點。」

陳舜臣作品第三度被引進台灣,得等到2010年之後。

「這回引進的三本書可以稱為陳舜臣的『大時代三部曲』,」路那說明,「《半路上》是陳舜臣六十幾歲時寫的前半生經歷,《青雲之軸》是把自己的生平小說化,雖然有些虛構情節,但經過我的考證,大部分都是真實的。」

《憤怒的菩薩》是三本書裡唯一的推理長篇,以台灣為背景,主要的舞台在新莊,而情節則涉及二二八事件──見識過天安門事件的四十年前,陳舜臣也見識過國民政府的手段。陳舜臣作品以不同類型、在不同時期進入台灣書市的情況,其實可以看出台灣社會對華僑、政治局勢等等看法的改變,而這些改變就集中在陳舜臣身上。

身分轉換

《枯草之根》是陳舜臣1961年獲頒江戶川亂步獎的長篇作品,「這本讀起來其實很本格,有濃厚的異國特質和華人悲劇感。書中主角陶展文是陳舜臣筆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偵探,來自陝西、留學日本,這類設定很少見。」路那說,「《枯草之根》的書名是有涵意的。國家就像草,人民是根,草或許枯了,但根還是在的。這本書會越讀越有味道,因為有點年紀,更能領略他的言外之意。」

《再見玉嶺》是一本像是愛情小說的作品,「這書不厚,好讀,但處理了一個很微妙的問題:身為侵略者的日本人回到中國,要用什麼態度去理解戰爭?」路那解釋,「陳舜臣希望超脫國家、人性是相似的,在他的推理小和歷史小說裡都會看到這個核心。」陳舜臣有回受邀在翻譯作品、日本作家及自己作品裡各選一本重要的推理小說時,陳舜臣選了西默農的「馬戈探長系列」、松本清張的《零的焦點》,以及自己的《再見玉嶺》,「陳舜臣被認為是本格派,有人認為寫本格推理的作家比較不關心社會,」路那補充,「但不關心社會怎麼會選社會派的松本清張呢?陳舜臣不是不關心社會,而是關心更大意義的『社會』。」

《三色之家》、《柊之館》、《虹之舞台》、《長安日記》、《方壼園》,路那一口氣介紹了好幾本陳舜臣作品,有的曾經獲獎,有的是她私心推薦。「陳舜臣的國籍本來與殖民地有關,殖民地不存在後被迫入了中華民國籍,結果目睹二二八,從此左傾,不想留在台灣,才會以外國人的身分回到日本。申請中國籍之後,又因天安門事件放棄中國籍,改入日本籍。」路那說,「所以他小說裡的大主題常是對國家的思考,詭計常和『身分』有關,因為他自己就經歷過很大的身分變動。」

關注人性

陳舜臣作品目前沒有電子書,所以路那推薦了幾本與主題呼應的作品。

「《讓過去成為此刻:臺灣白色恐怖小說選》第一卷裡收錄了邱永漢的〈香港〉,」路那說,「雖然邱永漢後來因為投資而成名,但他其實是第一個拿到直木賞的在日台人作者,台灣沒出過邱永漢的完整譯作,所以這篇很值得讀。」

第一個拿到直木賞的在日台人是邱永漢,第二個是陳舜臣,第三個則是東山彰良,路那推薦了《我殺的人與殺我的人》。此外,路那還推薦了一本非虛構作品,「《台灣人的歌舞伎町》相當特別,提到二戰之後歌舞伎町其實大部分是台灣人建立起來的,揭露連日本人都不知道的歷史。」

「隨著時間過去,二二八、二次世界大戰好像已經消失了,」路那說,「但它們可能沒有真的消失,而是用不同方式延續。」

一如被世局推得幾次轉換身分的陳舜臣,總在故事裡安排了國籍不明、無國籍或多重國籍的角色。人與社會的關係複雜,與「國家」更有許多牽扯,國籍或國族主義並不適合用來論斷「人」,因為真正的人性如何,永遠無法用這類標籤簡單決定。

▶▶「推理跑讀事件簿 Case07:台灣與推理的疆界──陳舜臣與他的推理小說」講師推薦書單

推理跑讀讀什麼?

  1. 【【推理跑讀事件簿】Case06:這樣殺還是那樣殺?文字、影音,一個故事的不同形式
  2. 【推理跑讀事件簿】Case05:現在完成式與過去完成式──淺談歷史推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