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pexels

生產之後,許多媽媽不得不踏入餵奶與否的古老戰場

文/羽茜

很多兩代間的衝突其實就是從身體自主權開始的,害喜的人自有能吃和吃不下的獨特胃口,那耐心煮了一桌的婆婆看到飯菜被挑剔,心裡難免有怨氣,而媳婦也是有苦難言。

題外話,我在懷孕初期對很多東西都沒了胃口,會主動想吃的都是垃圾食物,也不知道為什麼想念油炸和鹽酥雞的氣味,碳酸飲料只有熱量卻有止吐的效果,原以為只有我的胃口這麼叛逆,平日吃得養生,懷孕了反而想吃不健康的東西,想歸想還是只能拼命忍耐。後來從網路討論和朋友聊天才知道我絕非少數,很多孕婦每天都想吃薯條和珍珠奶茶,可能身體不舒服會打擊人的心智,讓她很自然地開始想念所謂的 comfort food,只是當代流行的 comfort food 多半不是養生料理。

總之在懷孕之後,女人的身體很容易被拿來秤斤論兩地評價,「就是太胖啦才不容易懷孕」、「給什麼都不吃,小孩子會長不大」、「那個誰誰誰生好幾個了都沒看過她害喜」……,更多的像是「生不出男孩」、「都沒在運動所以難生」等等夾刀帶棍的批評,傳統重男輕女的概念不只是讓懷孕的女人心傷,更因為那「我是為妳和孩子好」的理直氣壯,還被逼得要自我檢討沒有一副好生的身體。

同樣一些話,自己的母親講出來,可能還可以當個壞女兒直接頂嘴回去,反正母女沒有隔夜仇,但換做別的、關係不夠親密的長輩說出來,聽了就多少帶刺。如果是走傳統路線、堅持有話就會說的長輩,碰上了自由已久、走的是「過年不准催婚催生打聽收入」的美式風格的女性,兩代衝突開啟,最後兩敗俱傷的結果可以預期。

可能因為遇到的多是開明寬容的長輩,而自己的媽媽碎念時我還可以回嘴抗議,所以我以為這個年代已經少有因懷孕生子而引發的婆媳大戰,但在網路上媽媽們匿名分享的血淚故事中,我才知道關起門來,有些家庭的傳統貫徹得相當徹底。

有人淚訴婆婆不准她打無痛分娩,堅持「我們以前都是這樣生的,打無痛不好。」也有人說生產時哀嚎到呼天搶地,只想要自己的媽媽和丈夫相陪,婆婆卻迫不急待要來「親眼見證孫兒的來臨」,回頭還跟別人分享媳婦生的時候「叫得跟殺豬一樣」。還有人是在生產完餵母奶時,夫家親戚接二連三地來探訪也不知道要先敲門,覺得自己也是女人所以沒什麼關係的婆婆,伸手過來就捏她的胸部說:「啊是有沒有奶啊?」

坐月子的故事更是說也說不盡,可能女人在這段期間產後賀爾蒙震盪得正劇烈,平常可以大方接受的事情現在可能會異常敏感,講白話一點就是神經會變得纖細而容易斷裂、淚腺會變發達容易潰堤,由長輩幫忙坐月子的話,不管是自己的母親還是婆婆,因為雙方的期待和認知不同,從坐月子變成做仇人的恐怖故事也不算少。

因為我餵母奶的關係,特別會注意到兩代關於母奶認知不同的問題,發現在母奶的好處被普遍宣傳後,多數媽媽都會先努力嘗試餵母乳、真的不行才改餵配方奶,餵奶問題成為兩代的另一個戰場。

除了質疑媽媽沒奶、拿著媽媽擠出來的奶質疑內容物太稀不夠營養、孩子常哭是因為奶少沒讓吃飽,還有的抱怨就是因為媽媽親餵,所以孩子黏媽媽不給阿嬤抱等等。總之儘管兩代的出發點相同,都疼愛這個剛出世的孩子,對這個小生命都有種類似偶像迷戀的心態,但是因為「一山不容二虎,一個廚房容不下兩個女人」的角色衝突,初為人母和初為阿嬤的兩個女人,很難過上平靜的生活。

傳統社會中,婆婆媽媽的角色就像公司裡的前輩,負責指導、帶領初為人母的晚輩度過實習階段,所以她幫晚輩坐月子、教導怎麼顧小孩,這些都算是正面效益。但是現代人多半都在小家庭中成長,和長輩相處的經驗不足,加上注重隱私、注重人際之間的界線,新手媽媽遇到問題寧願上網發問、請教醫生,也懷疑長輩的舊觀念不符合時代潮流。

總之,就算雙方都是為了孩子著想,從懷孕生產到坐月子、哺育新生兒的階段,還要處理兩代之間的關係,反而是小家庭的另一種負荷,又因為種種衝突都環繞著女人而起,夾在中間的男人不只是為難,有時還因為不懂女人心而火上加油。

女人的身體一旦懷了孩子,不只是從屬於自然,還很容易變成新舊觀念衝突的戰場,有母性本能的女人為了孩子什麼都願意,但是被長輩以上對下的態度說「為了我的孫子妳應該……!」時就很難輕鬆接受,如果訪問懷孕到生產育兒,屢次遭遇兩代衝突而身心俱疲的女人,多半會說:「這是你的孫子(女)沒錯,但我才是孩子的母親!」

※ 本文摘自《成為母親之後》,原篇名為〈母親的身體〉,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