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克新聞】S3EP09:給下一波國文教育改革的備忘錄──《上一堂思辨國文課》
Photo Credit: Unsplash

【布克新聞】S3EP09:給下一波國文教育改革的備忘錄──《上一堂思辨國文課》

語言需要刻意練習,文學需要詮釋架構。瑞典的國語文教育示範了將語言教育與文學教育分開後,成效似乎不錯。

作者吳媛媛老師是瑞典的中文講師,她觀察瑞典的國語文教育後,也對台灣的國文教育提出了建議。

更重要的是,如果素養教育依賴學生的反思觀察能力,國語文教育裡最重要的「素養」是否就是「將語言視為語言」,也就是客觀認識語言的能力呢?

每一個社會的語言現狀都有其歷史脈絡。以當下的台灣來說,我們的國語文教育融合了國語運動、白話文運動與中國的抒情傳統。這三個傳統既需要重視人格養成、又需要在意語言的標準化,還必須在文言文訓練以外,加入跟上世界潮流的要求。而這一切都要在「選文」的結構裡完成。

台灣的國語文教育如何減壓,又要如何走出自己的方向,這本書的他山之石,或許能給我們更多思考。

本集主持群:
劉定綱,奇異果文創總監,台大社會所博士。射手座B型。最近勤學貓語,已經能和貓進行五分鐘的對話,貓沒有跑掉

廖之韻,詩人作家肚皮舞孃,奇異果文創總編輯。創作類型廣泛,最新跨足領域是輕小說,但內心最愛的是BL。

節目中使用音樂:
Pleasant Porridge by Kevin MacLeod

►►去聽【布克新聞】!

語文是很奇妙的:

  1. 幾乎只用中學生的語文詞彙寫作的卡佛
  2. 從小學開始的作文教育,卻成為日後寫論文的障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