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Pixabay

成為紐約犯罪風景的行吟詩人前──談勞倫斯.卜洛克初入文壇回憶錄《酒店開門之前》

文/冬陽(推理評論人,復興電台《偵探推理俱樂部》主持人)

「等一下有沒有作家不方便回答的問題?」活動開始前五分鐘,主持人楊照於後台拋出了這段話,擔任行銷企劃與負責口譯的同事一起轉頭看我,顯然要我這個入行還不到一年的菜鳥編輯回答。

「作家沒特別提及,我想是沒有。」我的語氣很斬釘截鐵,但內心其實忐忑不安。楊照大哥微微抬頭看了我一眼,輕輕點了個頭。

我在二○○四年六月進入臉譜出版任職,只因對推理小說的熱愛,毫無編輯經驗的我工作第一年就接連面對諸多挑戰,其中之一就是在隔年二月的台北國際書展期間,接待美國推理小說家勞倫斯.卜洛克夫婦的造訪──對了,卜洛克爽快答應從紐約繞過大半個地球訪台十天的唯一要求,就是太座琳.卜洛克隨行,其他一切客隨主便,包括不造成邀請單位財務負擔而選擇經濟艙。我仍清楚記得在機場出關口見到卜洛克本人時,他誇張地伸展四肢的逗趣模樣。

既然作家如此體貼大器,那我為什麼還忐忑不安呢?因為在過往的訪談資料中可以窺見,卜洛克總是四兩撥千斤地繞過兩個問題:他自己是否如同筆下偵探,遭遇酗酒問題而參加戒酒團體?書寫冷硬派故事成名之前,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創作歷程?既是書迷、功課也做得深的主持人自然知道這一點,我不確定他那「輕輕點個頭」代表什麼意思,不過活動開始之後,他自己並沒有丟出這可能會叫人無法招架的快速直球,甚至台下書迷舉手發問時,他都修潤了一下才讓口譯同事翻成英文轉達。

直到有個書迷站起身,手執麥克風,直接用英語問道:您是否跟馬修.史卡德一樣酗酒又戒酒?小說中寫到的太真實動人了。
唔,攔都攔不住的快速直球來了,卜老會怎麼接招呢?

我相信,那是卜洛克人生中相當難忘的一晚。今日已然消失的誠品敦南店,一樓銀行前的大廳擠滿了超過三百位他的書迷,讓他脫口笑稱自己「像是個搖滾巨星」。當晚有一百多名幸運兒,聚集在首次開放作為藝文活動使用的地下展演空間,聽這位迷人的小說家聊他筆下的角色與創作趣聞,並且面帶微笑地用大約八兩的氣力回覆了千斤的問題──我這邊就不贅述了,因為最全面詳實的回應,就寫在這本《酒店開門之前:卜洛克的作家養成記》。

原書名「A Writer Prepares」,《作家準備中》,我想是真正貼切勞倫斯.卜洛克這本踏入文壇之初的回憶錄的名稱,中譯書名「酒店開門之前」,不免是訴諸為數眾多的馬修.史卡德書迷的情感,那(些)個角色那個書系,是讀者們認識這位獲得大西洋兩岸推理文壇頒予大師獎和終身成就獎讚揚肯定的起點,說來也是個切合台灣市場的書名。

當臉譜出版前身,麥田出版於一九九七年推出《八百萬種死法》時,「紐約犯罪風景的行吟詩人」稱號以及書籍扉頁那張年輕帥氣、帶點桀敖不馴的黑白作者照,便逐步深植讀者心底,登場作一露臉就是那麼擲地有聲(「這個他媽的都市叢林臭爛汙裡有什麼,你可知道?有八百萬種死法。紐約,有八百萬個故事,有八百萬種死法。」這段節錄自小說對話的怵目文字,多麼引人好奇啊),加上承襲雷蒙.錢德勒、達許.漢密特、羅斯.麥唐納這一脈相傳的冷硬書寫,大師名作,豈能錯過?

接下來,酒店關門之後、到墳場的車票、屠宰場之舞、行過死蔭之地、惡魔預知死亡、向邪惡追索、每個人都死了、繁花將盡、聚散有時……一連串揉合死亡闇影與犯罪氣息、蘊含哲思與詩意的書名,召喚了類型小說之外的讀者──有人說帶點文青氣,純文學圈與影劇圈人士口耳相傳,多年下來凝聚成一個獨特的閱讀群體。此時問題來了,書迷自然想探問的謎團出現了:勞倫斯.卜洛克是怎麼辦到的?他經歷過哪些事、汲取了哪些養分、書寫過哪些作品,才鍛鍊出這樣的文字和敘事?

這條創作路有多麼篳路藍縷,對作家而言或許不值一哂,也沒有非得打開天窗說亮話的急迫性,但在一九九四年的某個契機下,卜洛克急如星火、耗盡氣力地於一個星期內寫完五萬字,然後塵封了四分之一個世紀,又在另一段機緣下提筆重啟,在卜老自稱「來到年紀『輕得還有記憶,卻老到並不在乎』的現在」,於去年生日當天自費出版了《酒店開門之前》。五十多歲的卜洛克記錄下二十歲前後輕狂的發跡史:中學時期獲得老師的鼓勵而興起作家夢,離開家鄉前往繁華的紐約探索自己的未來,在作家經紀公司的審稿經驗讓他從糟糕的故事中摸索出自成一格的敘事聲音,次第建立的寶貴人脈助他取得進入文壇的諸多機會。他不諱言那是磨練筆鋒、日後讀來汗顏的摸索時期,軟調情色、女同題材、虛構的「非虛構」創作等等,二三四流出版社雜誌社有邀稿他就寫,直到創作出「睡不著覺的密探」這個系列角色後,才確認了自己接下來選擇要走的道路。

八十多歲的卜洛克回顧自己五十多歲時的記錄,這邊添上幾句、那邊做點補遺,豐富的人生閱歷讓他在揭露自我與回應他人之間找到了舒適的平衡點,我想其中還包括了些許隨心所欲(不勞出版社編輯修刪改了謝謝)、追憶早他凋零的多位老友、打完莫德納疫苗的副作用云云,卻也間接記錄了彼時美國文壇(尤其在通俗小說領域)活力四射的樣貌──那是成就大師名家的溫床、創作出雋永故事的沃土,透過彼時就已幽默犬儒的妙筆奇文,讓讀者認識那未能躬逢其盛的精采年代。

《酒店開門之前》是個善說故事者的繽紛回想,讀來也像是個叫人不停翻頁的故事般難以擱下,掩卷之餘仍意猶未盡,期待創作慾依舊旺盛的卜老,持續分享他的書寫旅程與人生見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