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妝技巧學問大,愛美的心不分年代
Photo credit: Pixabay

化妝技巧學問大,愛美的心不分年代

文/李純瑀(魚小姐)

在唐朝,女子化妝的順序通常為:一敷鉛粉,二抹胭脂,三畫黛眉,四貼花鈿,五鈿面靨,六描斜紅,七塗唇脂。宋代步驟相似,「尚白」是最重要的視覺美感,而鉛粉色澤潔白,質地細膩,則是宋朝女性最主要的化妝品。

化妝前,好好保養肌膚是極重要的工作!自唐朝武則天開始流行起「神仙玉女粉」,《新唐書》說:「雖春秋高,善自塗澤,雖左右不悟其衰。」意思是武則天雖然年紀很大了,但因為熱愛保養的關係,所以旁人根本不覺得她有半分膚況不佳或是容顏憔悴。

「神仙玉女粉」製作方式並不困難:五月初五采「益母草」全草,不能帶土。曬乾後搗成細粉過篩,然後加麵粉和水,調好後,捏成如雞蛋大藥團,再曬乾。用黃泥做一爐子,四旁開竅,上下放木炭,藥團放中間。大火燒一頓飯時間後,改用文火再燒一晝夜,取出涼透,細研,過篩,放入乾燥的瓷皿中。用時加十分之一的滑石粉,百分之一的胭脂,調勻,研細,沐浴或洗面、洗手時,用藥末擦洗。

益母草又名茺蔚,是天然的美容良藥,據《本草拾遺》記載:「入面藥,令人光澤,治粉刺。」此方的調製,要求端午節收采全株益母草,不能稍帶泥土,否則無效;煆制時切忌火力過猛,否則藥變黃黑,用之無效。古人對研錘也十分講究,認為以玉錘為佳,鹿角錘次之,看來似乎玄妙,其實不無道理,因為玉與鹿角均有潤澤肌膚、除頗滅瘢的作用,研磨時難免有少量落下,配入藥中,正好起協同作用。

到了宋朝,女性則在這樣的基礎配方上再添加石膏粉、滑石粉、蚌粉,睡前塗抹,讓肌膚細緻光滑白拋拋。

一、立體小臉術

每位女子對待化妝自有一套撇步,但瘦小臉大概是共同追求的目標。宋朝女子的小臉化妝術稱之為「三白」。三白指的是額頭、下巴、鼻梁,用鉛粉「打亮」、著重塗白於這三處就可以讓臉部顯得立體。看來宋朝女子也很清楚知道要凸顯五官特色的小技巧,打亮就對了!

二、美妝達人大推的檀暈妝

「婦人本質,為白最難。」宋朝女子們喜好用鉛粉保持皮膚白皙,而使用白色系的妝粉搭配紅色系胭脂化妝則更顯風韻。宋人偏愛的「檀暈妝」:化妝前混合鉛粉和胭脂,使粉末變成檀紅色後,直接塗於臉頰上。這樣一來,面頰顯得白裡透紅,皮膚彈性澎潤,蘋果肌自然呈現!

三、精準拿捏的倒暈妝

宋朝時出現了別具一格的妝容。宋欽宗的朱皇后畫像上,兩頰和額間都裝飾著珍珠,有別於普通的花鈿和額黃。

宋仁宗曹皇后身邊婢女臉上的倒暈妝,是當時最時尚的眉毛妝容:「倒暈眉」,從皇后和侍女的畫像上都可以看到。這種化妝法眉形相當特別,首先眉毛必須修成寬闊的月牙形,在眉毛上方或者下方先用淺色暈染,眉毛中段顏色最深、再慢慢由深至淺逐漸向外暈染擴散,使眉毛看起來有種天然奔放的美感!

四、梅花妝

除了白裡透紅的肌膚、好看的眉形以外,「額黃」更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化法是用黃色顏料燃畫在額間,形狀多變,任憑女子喜好,多見為星月花鳥。與額黃相似的「花鈿」,又稱壽陽妝、梅花妝、貼花子,起源於宋武帝之女壽陽公主。據說某年正月初七,壽陽公主仰臥於含章殿下,清風徐來,梅花剛好落在她的額上拂之不去,自此便產生了「梅花妝」,蔚為風尚,也在宋朝颳起了一陣梅花妝旋風。

※ 本文摘自《歡樂宋》,原篇名為〈宋朝女子美妝術〉,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