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wikipedia

文藝復興版《遊戲王》:翻開覆蓋千年的卡,召喚「希臘羅馬」

文/吳宜蓉

義大利人:來!歐洲同學,決鬥!

義大利人:由我先攻(抽牌),召喚「人文主義」,採取攻擊狀態。覆蓋兩張牌結束這回合。

歐洲同學:輪到我了(抽牌),召喚「中世紀教會」採取攻擊狀態。覆蓋一張牌結束這回合。

義大利人:翻開覆蓋千年的魔法卡「希臘羅馬」,裝備在「人文主義」身上。發動特殊能力:以人為本,破壞敵人場上「中世紀教會」這隻怪獸!

如果遊戲王可以這樣玩,肯定是推出了文藝復興系列牌組。

文藝復興的時間點大約落在十四世紀開始,直至十六世紀後期的發展。這個時代可以說是西方文明的轉捩點,藉由人文主義精神的抬頭,從一個凡事天注定的時代氛圍,人們開始試圖找回屬於人類自身的潛能與價值。

文藝復興的英文稱為「The Renaissance」,辭源來自義大利文「Rinascimento」,就是「重生」的意思。

什麼東西的重生呢?答案是:「希臘羅馬」。

中世紀,是一個凡事以服務上帝為最高指導原則的時代,藝術作品皆是以宗教為創作題材。每次走進博物館中世紀的展區,對聖經沒半點概念的人進到館中,根本是無魂有體親像稻草人,絕對看得霧煞煞,舉目望去,只有滿滿的耶穌與祂的快樂夥伴們!「我到底看了什麼啊?」沒有自帶一個基督徒背景,肯定無法體會畫中的故事脈絡與各種細節巧思的安排。

然而文藝復興的眾位大師們,從希臘羅馬時代遺留的作品,接收到千年前作品的靈氣,進而鎔鑄當代的創意發想,無論是創作的技法或描繪的主題,都有了大幅度的新意與變動。

其中,有一個字眼,我一定要像個國文老師一樣,特別錙銖必較。這裡的用語是「重生」,而非「再生」。白話來說,文藝復興絕對不只是希臘羅馬時代的複製貼上再來一遍,而是借屍還魂。靈魂雖然一樣,但載體變更,在千年後重新活一次,其生存姿態與需要應對的時代任務已大不相同。一以貫之的是,確實召喚出那些消融在神學研究許久的古希臘羅馬哲人精神,也就是我們一開始提到的「人文主義」:強調人性的尊嚴與高貴,以及關注人類理性的實踐。

這樣講有點太抽象,再口語一點地說:人文主義就是讓「人」成為一個「人」。是在哈囉?

讓「人」成為一個「人」,容易嗎?

在中古時代,作者面對基督教世界觀的統治與全面壓制。藝術創作必須為神服務,神是至高無上的神聖代表,不哭不笑不哀不樂,所有情緒抽離,才能成就神的偉大,保持與人類的距離。動不動就哭個死去活來,或氣到理智斷線,對來禱告民眾咆哮的,那才不是基督教的神咧!

不過,就算是身為一個人,即使活在今時今日,我們很多時候想笑的時候不能笑,想哭的時候不能哭。會議上長官冗長的廢話,我們一個白眼也不敢翻。失戀後的隔天,還是得假裝若無其事去上班上課。人類的日常,不就是壓抑情緒,勉強自己,為了配合這個世界的規範,上至道德秩序、下至打卡時間、瑣碎校規?我們從不能活得從心所欲。

人文主義試圖提醒我們,我們得有向世界表露真實自我的勇氣。

※ 本文摘自《OSSO~歐美近代史原來很有事》,原篇名為〈翻開覆蓋千年的卡牌,召喚:希臘羅馬〉,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