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孩子學習真能先跑先贏?研究:短暫領先後,被輕鬆超越

文/潘楷文

盡早幫自己的孩子報名各種課程,就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嗎?人類的學習究竟是怎麼產生的?有什麼前提條件?諸如此類的問題,一直是發展心理學長期關注的。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暨兒科醫師葛塞爾(A. Gesell)博士是兒童發展心理學研究的先驅之一,也是發展心理學中「遺傳決定論」的代表人物。他和同事透過研究兒童的神經運動發展,提出了著名的「成熟論」,認為兒童發展是由先天遺傳因素決定的,而成熟才是推動發展的主要動力。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可以從支持他此一觀點的著名研究──雙胞胎爬梯實驗講起。

雙胞胎爬梯實驗:學習是有前提條件的

在科學實驗中,最常用的實驗模式稱為「對照組實驗」,也就是將環境中各種潛在的無關因素排除,並藉由實驗設計,針對需要研究的因素加以操控、觀察實驗結果。但在實際生活中,人與人的基因和成長環境千差萬別,科學家沒有辦法像養小白鼠一樣,把人養在實驗室裡控制和觀察。而雙胞胎研究,就是幫助我們了解基因和環境對人類影響的重要方式。

雙胞胎研究可分為同卵雙胞胎和異卵雙胞胎兩種研究。同卵雙胞胎是由同一顆受精卵分裂而來的,有幾乎一○○%相同的遺傳基因。如果以同卵雙胞胎為實驗對象,觀察到兩個人在長大後有某種特徵(比如智力、性格、情緒等)不同,就可以認為是環境(比如家庭、學校、社區、父母教育風格等)不同,使得兩人經驗不同,從而導致了彼此的差異。異卵雙胞胎是由兩顆受精卵分別發育而來的,遺傳基因本身就存在差別。如果以異卵雙胞胎為實驗對象,讓兩個人從小就在相同環境中成長,觀察兩個人在長大後有某種特徵不同,就可以認為是遺傳基因的差別,導致了兩個人的差異。葛塞爾採取了同卵雙胞胎研究,來研究促進兒童心理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究竟是生理成熟,還是學習。

葛塞爾選取了一對未滿週歲的同卵雙胞胎兄弟為實驗對象,讓這兩個小傢伙學習爬樓梯。由於是同卵雙胞胎,所以兄弟的身高、體重、健康狀況,與家庭環境、母親的身體情況等都一模一樣。

首先,葛塞爾讓哥哥在出生後第四十八週開始學習爬梯。四十八週大的孩子剛學會站立,還搖搖晃晃的不說,走路更是非常勉強。葛塞爾按照實驗設計,每天訓練哥哥十五分鐘。那訓練怎一個苦字了得。在訓練過程中,哥哥經歷了多次跌倒、哭鬧、爬起的過程。就這樣,在葛塞爾嚴格的訓練下,哥哥辛苦練習了六週,到了出生後第五十四週時,終於能靠自己的力量爬樓梯了。

對弟弟的訓練也跟哥哥完全一樣,只是弟弟學爬梯的時間比哥哥晚,出生後第五十二週才開始,比哥哥晚了整整四週。此時,弟弟走路的姿勢已經比較穩定了,腿部肌肉的力量也比哥哥剛開始學爬梯的時候更有力;而且他每天看著哥哥訓練,自己也一直躍躍欲試。

實驗結果非常有意思:哥哥從出生後第四十八週開始,練習了六週,到出生後第五十四週時才學會爬梯;弟弟從出生後第五十二週開始,練習了兩週,同樣在出生後第五十四週時學會了爬同樣的梯子。弟弟學爬梯的過程不但耗時短、效果較好,還具有更強的持續學習意願。這項結果引發了葛塞爾的思考:為什麼先接受訓練的哥哥,在爬梯這件事上沒有表現出優勢呢?

葛塞爾以其他同卵雙胞胎為實驗對象,又做了玩積木、玩球、學習詞語、數字記憶等實驗。他發現,無論學什麼,接受訓練的兒童雖然在一段時間內表現得比未受訓練的兒童好,然而當未受訓練的兒童達到某個年齡後,一旦讓他們做同樣的訓練,較晚接受訓練的兒童馬上就會趕上或超前先受訓練的人。據此,葛塞爾指出,兒童的學習取決於生理上的成熟,沒有足夠的生理成熟度,就談不上真正的心理與能力發展;在這之中,學習只有促進的作用。

正如前文提到的現象,當下許多教育培訓機構都非常熱門,有些動輒收費數萬元,十分昂貴。然而就算價格如此昂貴,也依然有許多家長抱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待,花錢讓孩子去上課,甚至讓他們學習那些遠超過本身認知能力的課程,比如難度極高的奧數課,或是開設給幼兒園孩子的升小學課程。

實際上,根據葛塞爾的實驗研究,那些所謂能提高孩子智商和認知能力的課程內容,基本上都沒什麼用。不僅如此,那些超出孩子認知能力的課程還會大大打擊他們的學習積極度,消磨他們的學習動力,甚至會造成自尊與自信受挫。家長應該好好反思一下,花這麼多錢讓孩子去學那些超出自身能力範圍的內容,究竟是為了孩子好,還是在緩解自己的焦慮,或者滿足自己內心曾經的缺憾呢?

※ 本文摘自《先別急著挑戰人性》,原篇名為〈成長,需要成熟的時機──雙胞胎爬梯實驗〉,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