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剛從台灣來的時候,我很不習慣瑞典的「不便」

文/吳媛媛

我想大家都對瑞典北極狐的 Kånken 背包略有耳聞,成立於五○年代的北極狐重視保暖和運動機能,設計簡單好搭配,可以說是瑞典日常休閒風的代表。除了工作需要或是正式場合以外,瑞典男女老幼不管是上學、上班,經常就是一身這樣的休閒打扮。難怪剛來瑞典讀書的時候,班上一個日本同學問說,瑞典人怎麼每天都穿得像是隨時可以去健行一樣?

這當然也和北歐寒冷的氣候有關,有幾套保暖輕巧又易於活動四肢的高性能衣物,不管是每天的通勤或是戶外活動,都能好整以暇。瑞典人說沒有不好的天氣,只有不好的衣服,不管雪下得多大,學童們每天都一定會在戶外玩耍。這時保暖防水的連身外套、鞋子和手套,比什麼都重要。

瑞典的童裝品牌 Polarn O. Pyret 做工扎實牢靠,孩子穿了在雪地裡打滾玩耍一下午,回到家身子還是暖的,是每個家長心目中的首選。不管去哪家幼稚園,在衣帽間一眼望去,八成都是 Polarn O. Pyret 的經典款冬衣。瑞典孩子穿著線條配色簡單的禦寒冬衣,背著 Kånken 包,坐著像戰車一樣四平八穩的瑞典製嬰兒車,總是玩到連人帶車沾滿泥濘。

這些看起來貌不驚人的日常用品,定價卻都不是開玩笑的,雖然價格昂貴,但是一買就能長長久久。像是北極狐 Kånken 包的基礎設計在幾十年前就達到了「完美狀態」,外貌幾乎沒有改變,但是他們在車縫細節和永續生產等面向仍然不斷力求精進。我有個朋友三十多歲了,還在使用從小背著上學的 Kånken 背包。我懷孕時買了一台十幾年前在瑞典製造的 BRIO 中古嬰兒車,它在來到我家之前,已經陪伴了三個孩子成長,雖然小地方多有磨損,但骨架輪胎還是堅固流暢。

這些廠牌也致力於延長產品壽命,北極狐販賣各種保養用品,提供售後維修服務,Polarn O. Pyret 甚至在自家網站上建立了二手衣交流論壇,分門別類,讓顧客可以輕易買到該品牌的二手舊衣。在如此鼓吹消費的時代,這樣和市場經濟唱反調的銷售策略,可以看出北歐社會不一樣的消費哲學。

有生活品質的昂貴勞工

有一次我在學生的中文作業裡出了一道寫作題,問學生喜不喜歡買時尚名牌的衣服。瑞典學生大多對名牌興趣不大,而每個人都各有理由,但其中有個學生的回答,我覺得是一個很好的總結,她說:「如果我花更多錢買一件衣服,我想要知道的是,這些錢是用來提升品質,用來發展更永續的生產技術,還是真的到了製造衣服的人手中?可惜現在人們花很多錢買名牌的衣服,常常是服裝公司老闆、廣告商和設計師賺更多錢,但是工廠勞工的收入沒有改變。」在買東西的時候,除了價格和好不好看以外,思考整個生產鏈對「人」和「環境」的影響,這樣便宜的價錢合理嗎?或者貴在對的地方嗎?這是一種有別於我長久習慣的消費哲學。

剛從台灣來瑞典的時候,我很不習慣瑞典的「不便」。在台灣,髮廊裡有人幫我洗頭、吹頭,早餐店裡有阿姨幫我做培根蛋,三更半夜有便利商店店員幫我熱宵夜,到了瑞典,這都是癡心妄想,原因無他,就是因為瑞典的「勞工太昂貴」了。後來我漸漸理解,「昂貴的勞工」這個在台灣聽起來很負面的詞,其實也代表著每個勞工和勞工的家人都能有一定程度的生活品質,而「便宜的勞工」是新興工業國家的一大優勢,而同時也代表著有一群「低端人口」,正過著你我都不想過的生活。

當企業負起員工生活或保護環境等社會責任,單價勢必會提高許多,各廠牌也必須致力於提升品牌形象和品質,以保住顧客的購買意願。同時顧客們為了享用這些高單價高品質的好東西,也會發展出成熟的二手和共享經濟市場。

我自己有小孩之後,才知道稍有口碑的童裝或是嬰幼兒產品,價格都讓人瞠目結舌,而我身邊的瑞典親友大多只是一般受薪階層,孩子們用的穿的卻總是好牌子,讓我百思不解,後來才知道,原來他們買的很多是中古貨,就算是買新品,也會愛惜使用,等孩子長大、用不到了就伺機脫手。

瑞典除了方便安全的二手販賣網站以外,各城市也定期舉行各種主題的跳蚤市場,人人都可以自由地去擺攤。在我住的社區裡還有個「以物易物市場」,家家貢獻自己不需要的衣物,give and take 各取所需,連買賣的手續都免了。我兒子從出生到現在,他的衣服幾乎全都是免費換來或是低價買到的二手貨,雖然不是新品,但都是無庸置疑的好產品。

瑞典幼稚園規定孩子們穿的衣服都要寫上名字,以免搞錯了。每次我在兒子的衣服上寫名字,都得先把前一個小主人的名字畫掉,有時前一個孩子的名字之前,還有另一個名字。Max、Viktor、Leo⋯⋯,看著這些衣服被那麼多孩子穿過,我心裡總是暖暖的。

去年一個夏季午後,我第一次去逛馬爾默市立公園舉辦的兒童跳蚤市場,一進去就被滿坑滿谷的人們和各色產品驚呆了。我在一個攤販上找到了德國製造的 Schleich 動物模型,問當時在顧攤位的小女孩一個賣多少錢,小女孩看著我,歪著頭想了想,說:「一克朗(台幣四元)?」

這種動物模型一隻動輒就要台幣幾百元,所以我說:「妳確定嗎?」眼角餘光望向女孩身後不遠處的媽媽,她只是微笑看著我們,沒有干涉。女孩肯定的點點頭,於是我說:「我只有十元硬幣,我用十克朗跟你買這匹馬吧。」女孩睜大眼睛接過硬幣,轉頭跟媽媽說:「我賣了十克朗!」

臨走前我小聲和媽媽確認,真的 OK 嗎?她媽媽笑著說很多玩具他們也是二手買來的,沒問題。其實很多來擺攤販售的家庭,也不是想要賣多好的價錢,而是希望這些好產品的生命能在另一個家庭延續,不要淪為廢棄物。

那天用台幣四十元買到的德國製動物模型,手工塗裝精細逼真,如果去玩具店買新的,可是要價不菲。我不禁想起小時候母親在家做代工,徹夜趕工縫製一袋又一袋的小玩偶。微薄的薪水和時間壓力犧牲了品質,這些粗糙的小玩偶在商場大概只能賣幾十元,客人一時興起買來玩一陣子,一轉眼,就成了垃圾。為了盈餘,工廠壓低價格、壓低工資,卻和母親說,「沒辦法,生意難做啊!」於是母親趕工的時間更長了,這一切只為了讓更多人一時興起購買,然後成為更多的垃圾。

※ 本文摘自《當個普通人也很自豪》,原篇名為〈另一種消費哲學〉,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