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以秒為單位的國度:堅持「一分不差」準確運行的日本鐵路

文/三戶祐子;譯/羅晨音

「在你們那邊,列車誤點的話,員工會被判死刑嗎?」每逢鐵路國際會議,日本鐵路人總會遇上這種驚人之問。

最近,媒體上列車誤點的報導雖有增加,但就世界水準而言,日本鐵路仍是以令人無法置信的程度準確地運行著。

根據 JR 東日本的數據(一九九九年度),每一列車的延誤時間,新幹線平均為○.三分,在來線平均為一.○分,九五%的新幹線及八七%的在來線列車 ➊ 是準點行駛的(誤點未滿一分鐘)。在大雪之年、大雨之年等,依年分略有變化,但在此之前的十幾年來,每年、每一列車的平均延誤時間都控制在一分鐘以下。

也許有人會想,什麼嘛,不是差不多嗎?但是日本與國外的統計有個極大的差異:在日本,延遲一分鐘以上的列車全被當作「誤點」計算,相對地,在國外的統計裡,十分鐘、十五分鐘的延遲,卻居然不算「誤點」!

例如法國高鐵 TGV 東南線,據悉有九一.八%的準點率,但這其實是延遲未達十四分鐘以上的列車比率,假設有列車延遲十三分鐘,在統計上仍屬「準時運行」而非「誤點」;義大利的普通列車延遲十五分鐘以上才算「誤點」,而英國的 InterCity 則是十分鐘以上才算「誤點」。九成左右的準點率是這麼算出來的。因此,兩邊從一開始,進行統計的方式就有很大的不同。

該依據什麼來判定誤點?基準的判定方式,日後似乎也並無太大改變。準點行駛的數據,一向是世界鐵路數據中最缺乏整理的項目之一。雖然不容易找到好數據,不過從英國議會的統計看來,一九九七年英國 InterCity(專車)的準點行駛率為「八八.二%」,這依然是基於延遲十分鐘以上才算「誤點」所得的數字。至於臥鋪列車,則要延遲三十分鐘以上才算「誤點」,延遲二十九分鐘仍屬「準點行駛」而不能被計入「誤點」。蘇格蘭的臥鋪列車算來大約每八輛,就有一輛延遲三十分鐘以上。

歐洲的準點率數字不像日本這樣,將一分鐘以上的延遲全部算為「誤點」。

放眼世界,和延遲有關的插曲不少。在紐約中央車站,下一班車的抵達時間並不用「幾時幾分」表示,而是以「Will be」,也就是「即將來到」表示;而對於開發中國家來說,列車誤點一個小時後抵達,已經算非常好了,誤點三、五個小時,甚至日期變更的情況都有。想著「今天難得按照表定時間發車了」,結果是前一天同一時間早該出發的列車──這種簡直像假話似的事情,也是有的。

總之,這世界裡,有將鐵路「一分不差」準確運行視為理所當然的社會,有認為延遲「十分鐘或十五分鐘」還算理所當然的社會,也有不得不將「一小時或兩小時」的延遲視為理所當然的社會。

從準時運行看日本社會

當然,全世界的鐵路人無不想讓列車準時離到。不論在哪個國家,列車都是從車站出發、再抵達車站。運輸服務不像汽車那樣接送到家,因此讓人們知道列車離到時刻、按時運行,便是鐵路事業的出發點。

所以,不論是哪個國家的鐵路人,都努力追求更準確的鐵路。尤其在汽車、飛機等替代運輸工具發達的已開發國家,誤點嚴重的鐵路,使用者會流失。為了復興鐵路,歐洲也很在意要落實準時運行,最近也訂定了各種對策。開發中國家的鐵路,幾年後再訪,狀況已有顯著改善的,也所在多有。

但是,各國鐵路的目標,全是像日本這種「一分不差」地準確運行的鐵路嗎?這是個大問號。

這是因為,日本以外的世界多數國家,鐵路雖然不總按時刻表行駛,但社會機能沒有因此麻痺,生活也沒有過不下去,總會有辦法的。

在歐洲,有著在秋天必定會因枯葉落進軌道導致列車延遲的國家,然而該國帶點諷刺地,把紅葉當成美麗季節的風土特色般地接受了這件事;另外,在其他國家,列車雖然因為罷工整天停駛,人們也把它當成突如其來的假日接受了,姑且享受著閒暇;即使羊隻或駱駝橫越軌道,長時間阻礙列車行進,但人們不僅沒抱怨,反倒一句「沒辦法」或「神的旨意」就解決了,世界上也有這樣的社會。

再者,也有本來就不關心鐵路的社會。說起鐵路,指的就是那些在人跡罕至之處載運煤礦、石油的貨運鐵路。在這樣的國家,很多人既不知道車站在哪裡,也不注意列車時刻表,只在離開故鄉前往都會的人生分水嶺時刻才會搭上火車。這樣的社會,鐵路本就是非日常的世界。

列車延遲的影響因社會而異。經常延遲「十分鐘或十五分鐘」的鐵路,乘客焦急程度不會是日本乘客的數倍;經常延遲「一小時或兩小時」的鐵路,乘客也沒有日本的數十倍煩躁。

一九九六年夏天,JR 東日本有來自德國的鐵路觀察團到訪。在歐洲,德國鐵路是以和瑞士鐵路齊名的準確運行為人所知(準確到大多「差不到五分鐘」),是世界上相當優秀的模範生。同時也以工作專注、一絲不苟的民族性聞名的他們,試圖深究日本鐵路準時運行的祕密,好讓自己國家的鐵路更加準確。他們詳細觀察日本鐵路的實態,記錄其運作的精確模樣和嚴謹程度。

當中最讓他們驚嘆的,是日本與德國的鐵路運作概念基本上就不一樣,以及鐵路所處狀況的差異。日本鐵路與德國鐵路,從設備的製造方式、工作的分配、系統的設計理念、維護的方法、以至於所處的市場條件和社會條件,全都不同。「直接把日本的狀況套用在德國鐵路,是行不通的。」充分認知差異後,他們在兩年後發表對策,然而,其目標並非「一分不差」地準確運行的鐵路。

由於歐洲最近對準時運行的期待升高,今後像德國一樣致力要達成準時運行的鐵路,或許也會增加。但並沒有像日本鐵路這樣,從歷史早期階段即抱持強烈意識,一直努力處理這個問題的鐵路。

日本的鐵路經營者表情堅定地說:「準時運行,與安全一樣,都是鐵路事業的 core competence(核心競爭力)。」「讓列車準時離到,是我們的企業文化。」

為什麼他們持續賦予準時運行如此高的地位呢?「列車能安全行駛就可以了吧。」「離到時刻差個十分鐘左右還好吧。」這些,他們絕對沒想過。

「一分不差」地準確運行的鐵路,在現今世界非常稀少,而以理所當然似的態度追求它的社會,以及認為實現它是理所當然的使命、抱著強烈意識持續追求的鐵路,在世界上也很罕見。

對於習於按照時刻表離到的鐵路的我們來說,想不透國外的鐵路為何不準時。偶爾去到國外旅行或在海外生活,身處於列車延遲好幾個小時的社會,會自顧自地著急,想著:「這個國家到底是怎麼了!」然而,反過來從世界的角度觀之,日本社會才令人驚異。「那麼準確地運行,日本這國家真是奇怪。」到開發中國家提供技術協助的日本鐵路專家,八九不離十會遇到這種說法。

的確,日本鐵路是以秒為單位的管理來運行的。即使只遲了三分鐘,車掌也會用車內廣播致歉:「在您百忙之中列車延誤,深感抱歉。」遲了五分鐘,乘客有時就對站務員沒好臉色;而媒體把首都圈列車十分鐘的延誤當成「事件」來處理,更是家常便飯;若有兩個小時的列車延遲、半天的運行計畫混亂,就是報紙整版刊載的「大事件」了。

日本社會已然擁有以舉世無敵的準確度運行的鐵路,列車不走運延遲的情況,以世界水準來看少得驚人,但日本社會卻對延遲變得神經質,既焦躁又生氣。如果被說「奇怪」,想想確實奇怪。

我在此並非要評斷孰優孰劣。各國的乘客,以自已的方式各自利用著鐵路。情況不同,對鐵路的要求就不同,運作鐵路的概念也不同。各個國家與社會,在各自的地理條件、社會風土、市場條件下,產生出各自的技術、各自的鐵路。

其中,日本社會已經擁有運行得「一分不差」的鐵路,讓我們試著釐清其理由與構想。

日本社會為何要求鐵路必須這麼準確?此外,鐵路人又為何有強烈意志回應那要求、並且實際做出回應?實現這般準確度的日本社會,究竟是什麼樣的社會?……這些是構成本書基調的問題意識。再者,讓我們來思考:今日的日本社會是否充分利用這個準確度?今後它也是必須的嗎?如果是,該如何才能維持這個準確度?本書的目的在透過這些疑問,描繪日本社會的模樣。

校 注
➊在來線指相對於新幹線的非高速鐵路線。
歐洲也有同類的統計數據。根據英國鐵路刊物Railway Gazette International 一九九二年的記載,英國、法國及義大利都有大約九○%左右的準點行駛率。

※ 本文摘自《準點發車》,原篇名為〈準確的鐵路,理所當然?〉,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