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舉手】只差七道防線──讀《救生艇上的陌生人》
Photo Credit: Unsplash

【讀者舉手】只差七道防線──讀《救生艇上的陌生人》

文/翁玉玲

救生艇上的陌生人》是一本需要用正常速度抽絲剝繭的書,基本上,在災難片當背景的前提之下,有七道防線可供讀者一一嘗試拆除,任何一道防線都可以讓人有看到彩蛋的驚喜感或悵然所失。

第一道防線:盧福特

沒有此人的好奇心,就算班傑明寫了上千本筆記扔在他面前也沒用。

一群人聚在一起焦慮著未來,誰也沒料到自己會困在船上,事件之後引來媒體關注,書中用多邊對話的形式,再加上遺留下來的手記,將他們記錄和對話交流裡的不安成像化地顯示在面前。是的,一切都已無法挽回,即使盧福特仍然不放棄地展開調查,尤其是遠方傳來已經找到失蹤救生艇的消息時,更是讓他內心激動。

過了很久,這本證物才在盧福勒的好奇之下被重新拾獲,也讓整起事件有了新的開端,正當新聞記者已經打算將這些失蹤人口一一寫入檔案之時,他打開了那本滿是灰暗文字的手稿本,裡頭不止有自傳,還有可能記載了一些人的秘密。

第二道防線:救生艇上的陌生男子

請注意,這條防線雖然築得非常長,只是當你找到引信,激爆的火光卻意外的小而無力。

整本記事簿裡的核心篇章多圍繞在這個神祕男子與記錄者班傑明之間,不免讓人起疑,班傑明到底對陌生人隱瞞了什麼?謎團隨著故事推展,像滾雪球一般愈滾愈大。

眾人感到陌生無比的男子,他的話語裡頻頻戳中周遭人的心聲,但行為舉止又像個凡人,讓人摸不著頭緒。看似局外人卻又默默關心每個人,他的短語和眼神也經由旁人對他的觀察一一顯現,他不僅是發牌者,還是個掀牌者。若依據他的說法,那一個個的問題好似早已有了答案,因為,在人的世界裡,人終究要為自己的言行負責。

第三道防線:陸地、海洋、新聞

外界的八卦是加速得知船艦沉沒真正原因的外因,唯有找到證據和證人才能讓所有猜測成為真相,否則班傑明寫再多紙也沒用。

圍繞在陸地、海洋、新聞,轉換著三種領域的情節,之中分別存在著三批人:受困船艇的一群人和那個自稱是神的男人,盧福勒對真相的發現,以及記者對罹難者的報導,彼此互相連接與揭示著意外事故的三條環狀線。

這些線索不僅僅接繫著過去、現在,還有未來,他們彷彿是互相認識一般,牽引著事情走向比較美好、光明的方向,也讓不知情的人可以逐漸在解說裡找到各自對事件的解答。

第四道防線:海洋生物

身為證人卻不能開口為自己辯解,或許他們很想大聲抗議說自己被揹鍋了。

誰能證明班傑明沒有任何侵害人命的想法與作為,一切到後來都變得很難考證,依他所寫的內容,看似有悔悟,實際上多半都偏向有利於他自己的說法。

第五道防線:安娜貝爾

其實安娜貝爾就是班傑明原本依賴的「神」,更早以前是他的母親,未來則可能是小女孩或他自己本人。

當書近中段尾聲處,陌生男子對手寫筆記的人說出班傑明三個字時,懸疑的線索就像是無預警地在空中抖動了一下。這個回顧自己一生處處是缺憾的男子,在救生艇上,他所看到的人數逐漸變少,頻頻呼喚安納貝爾之際,絕望的情緒濃到隨時可以從紙張裡竄出煙來。

然而,正因為班傑明的存活,讓他所記載的內容有了意義,因此誰讓他有生存的希望也成為很重要的一環。

第六道防線:多比

多比儘管被班傑班抹黑拉下水,但好歹也是個關鍵證人,證明在班傑明還沒有讓自己成為Rum Rosh前可能是個精神狀態很堪慮的人物。

事件嫌疑人多比的現身,他的漫長解釋,讓盧福特之前好不容易拼湊出來的推測又再度陷入膠著。真相看似又被大力推了老遠,謎底卻又隨陣陣回流的波紋裡釐清出了脈絡。

在多比眼中,班傑明是個曾經遭逢一連串人生變故而開始憤世嫉俗的人,一時衝動想犯罪卻沒有動手,在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裡,和一群人一起經歷了生死交關的日子後,他看透了人生際遇的無奈與悲涼,想通了一些人間蒼海難挽回,才想透過那本筆記抒發自己的瘋癲之語和懺悔之詞。

第七道防線:Rum Rosh

讀者應該很慶幸Rum Rosh就是班傑明本人的另一個代稱,不然所有洗心革面的說法都將成為廢話。

細想多比也是個很神奇的人,他竟然可以很輕鬆地看待班傑明發神經的鬧劇,而沒有畏懼他自己可能被人先說成了殺人犯。

沒有人知道班傑明是怎樣把自己救回來、又恢復成一個正常人的狀態回到陸地,還將一些人的遺願完成,總之,身為曾創下驚人佳績、《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的作者,這次似乎想寫一本災難故事且飽含人生哲理的小說,以提醒大眾不該深陷過往憤恨或悲痛,應直視人生有太多當下就要好好珍惜的人事物。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艾爾邦的話:

  1. 【經典也青春】他給的永遠超出你付出的 ——潘乃慧談米奇.艾爾邦的《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2. 聽歌讀書,體會泰勒絲的創作巧思——那些藏在歌詞裡的書單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