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者舉手】台灣接軌新世界的未竟之路──《東方之盾:地緣政治與科技產業的前沿》
文/游孟舉
「全球化幾乎已死,自由貿易幾乎已死」,2022年12月6日,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台積電AZ廠的移機典禮上,公開表明在全球供應鏈重組之下,自由貿易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區域、集團之間的往來更加強化,互補式的貿易漸漸抬頭。尤其在全球的半導體產業中,台灣的地位更是舉足輕重,全球高達九成的先進半導體都由台積電所生產。在台灣以「護國神山」為榮之時,我們是否也該提早反問,這樣的榮景,會持續多久?
近年科技發展的突飛猛進,各種領域的技術,唯有快,才能不被淘汰。而關心科技發展的族群,從科技領域的圈內人、投資者,到一般民眾,影響範圍逐年擴大中。而出版的市場,從不缺乏預判未來趨勢的主題,各大實體書店、網路平台,貨架上分析未來十年、二十年的書越來越多。
然而,許多具備遠見、預測方向的書本中,雖然列出了未來可能發生的改變,卻鮮少有第一線產業中的說法、該領域的發展階段,以及關於台灣現況的具體觀察與分析。「電動車將成為未來發展主力」的主題,各國皆有頂尖的分析師,能夠非常詳細的說明電動車供應鏈在未來都市規劃、交通系統轉型中,具有多麼大的潛力,但卻較少人能將電動車產業影響的層面,從單一產業面延伸到對應的其他供應鏈、甚至提升至全球與國際之間的互動。
《東方之盾:地緣政治與科技產業的前沿》作者是《電子時報》創辦人黃欽勇,將他過去在業界第一線的經驗,從政治、產業面的面向來切入,帶來相當綜合性的全面分析。
除了上述帶到的電動車,這本書更是將格局提升至宏觀的未來市場中。「以滿足中國內需市場而建構的半導體工廠,或許還會繼續耕耘當地市場,但東協、南亞會有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機會嗎?當印度政府透過管道詢問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合作意願時,台灣該如何考量這個可能的長期佈局呢?」一段話便道出未來的焦點,未來產業的重心,不再只是過去有「世界工廠」之稱的中國,各家跨國企業,正如火如荼計畫將雞蛋分裝到不同的籃子中。
回到文中的第一個問題,台灣半導體產業,還能持續發光發熱嗎?
回顧2022年,對於台灣來說是相當關鍵的一年,原本繳出漂亮防疫成績單的台灣社會,從4月開始陷入確診人口、死亡人數的高峰期,全民戒慎恐懼;國際上,台灣夾在中美貿易大戰的縫隙之間,2022年8月2日,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率團訪台,更是徹底挑動美中台的三角關係,中共軍機不時飛越台海中線,兩岸的和平狀態似乎瀕臨瓦解的邊緣,如此緊繃的氛圍,台灣媒體甚至出現以烏俄戰爭比擬的標語:「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
由台積電為代表的半導體產業,也面臨全球供應鏈重組下的挑戰。2022年,台灣時間12月7日,台積電於亞利桑納州(Arizona)鳳凰城的工廠完成美國新廠的移機典禮,在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風光出席典禮下,台灣國內開始為台積電的技術是否可能被掏空,產生多方的憂慮。
跨過2022,來到各界普遍看衰的2023之際,透過閱讀這本《東方之盾:地緣政治與科技產業的前沿》,在每一次的新聞事件中,能夠看到書中對未來局勢的判斷,然而展望未來,一路上的黑天鵝、灰犀牛仍會在無法預測的時間點出現,如新冠疫情、烏俄戰爭。因此書中的分析,或許未必會百分百的精準,但透過作者黃欽勇的分析,有機會能在世界翻湧的漩渦中,更踏實的了解每一個訊息背後的發展與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