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了解支撐自己的力量,當珍貴事物來到身邊時,才有辦法辨認出來

文/申惠雨;譯/林芳如

雖然以前有很多人是上了年紀、退休之後才愛上植物,但是我感覺到最近喜歡植物的年齡層正在迅速下降。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對植物深感興趣,我也常常在植物諮商室遇到他們。雖然一開始是聊喜歡什麼植物、怎麼養植物等等諮商者所感興趣的事,但是聊著聊著,自然就會談到就業、前途、賺錢等生活近況,或是煩惱和煩心事。

因為諮商者是以前從來不曾見過,也不熟悉的人,所以我也在不知不覺中變得坦率。奇怪的是,就連無法輕易對人提起的煩惱,我也會放心地說出來。是因為多了植物給予的安心嗎?諮商者在聊天的過程中開誠布公、訴說煩惱的時候,我也會被嚇到呢。在那樣的時刻,我也會自在地分享自己的故事,而我們就在後續的對話中尋找各自的答案。

某個風和日麗的星期六,來到植物諮商室的年輕人也思考了很多關於未來的事。

與諮商者的對談

諮商師:你是什麼時候踏入職場的呢?

諮商者:去年。我常常換工作,做個半年、一年就離職。

諮商師:都在不同的領域嗎?

諮商者:我待過服務業,也當過一般的上班族。我想從事藝術方面的工作,但是又很不安,擔心無法靠那個餬口,於是就告訴自己「我做不來」,把這件事藏在心底,然後去做別的工作。

諮商師:維持生計這個問題,是所有藝術家的煩惱呢。

諮商者:辭職之後,我常常去山上或海邊。身處大自然之中,我產生了「原來不管怎樣都能活下去」的想法。我從植物身上獲得了勇氣。

諮商師:生活在大自然中,會讓人忘掉很多不安,對吧?

諮商者:我覺得離大自然愈遠,愈容易感到不安。所以住在都市裡的人就算有穩定的收入,好像也會覺得不安。我以前也是那樣。現在有時候有收入,有時候沒有,但我反而沒有以前那麼不安了。當時就算準時收到薪水,「我得這樣活一輩子嗎」的想法卻還是非常強烈,但是現在幾乎都消失了。

諮商師:我們是不是太容易享受到生活中的便利?所以好像常常忘記對擁有的事物應該抱持感恩。常常忘記自己擁有的,老是把目標放在沒有的東西上,所以總覺得缺少了什麼,人也變得焦慮。

諮商者:我覺得能讓每個人感受到幸福的夢想都不一樣。但是我們忘了這一點,只看到別人光鮮亮麗的外表,就產生自己也想擁有那個的錯覺,而走上錯誤的方向,這真的有點可惜。我以前也是那樣。

總有徬徨不安時

這位諮商者做了好幾份和藝術無關的工作,最後累到連未來都無法思考,在毫無準備之下辭職了。後來他上山下海,一直待在靠近大自然的地方,在都市生活時感受到的不安就消失了。住在都市的時候,雖然經濟上看似穩定,但是想到「一輩子就這樣活下去也沒關係嗎?」,他找不到答案,也持續感到不安。

他說,在大自然之中只要滿足基本條件就能過得幸福,但是離開了大自然,卻常常覺得缺乏什麼而購物、大吃大喝,結果生病吃藥,這樣的事情反覆上演。大自然一直在那裡,他很驚訝自己怎麼都不知道,並對於大自然毫無條件的給予心生感激。明明就在身邊,為什麼以前都不知道呢?

這位諮商者在夢想與賺錢之間掙扎,在大自然中摸索人生應該前往的道路。跟他聊天的時候,我也分享了自己戰戰兢兢地平衡念書和賺錢的經驗。

大自然理所當然地陪伴著我們,但是每個人真正意識到那份美麗的時間點,都不盡相同。不管怎麼解釋,有些人對於大自然的美就是不感興趣,也不理解,但是,如果有人在某個時刻突然察覺到身邊的大自然美麗到過分完美,我會想陪在他的身邊。

我因為喜歡植物,所以畢業後選擇繼續進修這條路,朋友們則是一個個就業升遷。由於沒有收入穩定的工作,我必須申請就學貸款,到處找獎學金。雖然偶爾會接到在家兼職的工作,可以勉強補貼生活費,但奇怪的是我並沒有太過不安。如果我真的感到很不安,應該會盡快準備就業,或是打好幾份工。只是,如果賺錢的工作跟植物分類學沒有直接關聯的話,我就不做。

不管再怎麼喜歡,若是碰到經濟問題,還是會出現危機。我仔細思考了自己走著並不豐足的路,卻還能堅定地繼續念植物的理由。思考到最後,我覺得有可能是因為我常常身處大自然之中。

或許是因為我在鄉下長大,我相信就算沒有那些在都市才能享受到的事物,我在鄉下也能照顧好自己。小時候在鄉下長大所領悟到的事,成為我人生的主軸。我總覺得有一天要回到鄉下,準確來說是「回歸到大自然之中」。

不是「回歸」,而是「悔改」

人活下去需要多少東西?如果支撐我的基本事物很充分的話,我應該能過得很幸福吧?我覺得,要能知道自己擁有的東西有多少價值、有多珍貴,當某個珍貴的事物來到身邊的時候,才有辦法辨認出來。希望大家可以更了解自己擁有的東西的價值,就像包圍著我們的大自然。我們擁有的比想像中多,但我們是不是沒有正眼瞧過呢?

我見過一位在都市過著華麗生活,現在已經退休的老紳士。他說很後悔自己太晚才好好開始注視大自然。我說雖然每個人的時間點不同,但是最後似乎都會回歸大自然,他說自己好像不是「回歸」,而是「悔改」。

那位老紳士曾問過我「感謝」的相反詞是什麼,說那是他母親問過他的問題,我說感謝的相反詞是「理所當然」。我們彷彿把身邊的事物視為理所當然,直到失去才明白,要對感到理所當然的事物抱持感恩之心。

萬物死去之後,會消失、空出位置來。我們人類也是一樣。大自然會吸收萬物,使其循環不息。人類喜歡永恆,所以常常製造長久不變、不會消失、不會腐朽的物品。

都市裡有很多長久不變、不會消失、不會腐朽的物品,也就是那些我們所有人死去、消逝之後仍會留下來的物品。在都市生活的人就算大買特買東西來享樂,還是會持續感到匱乏,不就是因為自己被不變的東西圍繞,不明白會消逝的東西的重要性嗎?

有一次,我把植物標本放在桌上展出,兩個月以來沒有受到任何的保護。展覽人員看到稍微碰一下就會碎掉的枯葉,還有微風一吹就會飛走的種子,很是擔心。我說在展覽期間展現出它們褪色消失的樣子,就是我想要的展覽。如果有失禮的觀眾拿走標本,導致展品不見的話,那也是展覽的一部分。

根據能量守恆定律,能量只是換個形態被傳遞到其他地方,沒有產生或消失。大自然的一切不斷改變形態與循環。在既有的東西發生變化後消失,填補於其他事物的過程中,也有我們的存在。若是近距離感受大自然,就能明白大自然的循環中也有我們的存在,從不必要的匱乏和不安之中變得稍微自由一點。

※ 本文摘自《鄰居的植物諮商室》,原篇名為〈「就這樣活著也沒關係嗎?」──植物傳來的答覆〉,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