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零碳是一份從2050年來的考卷,臺灣要如何滿分作答?
文/Yvonne
《二代淨零艦隊-做產業的碳路先鋒》本書探討了企業在面臨全球淨零排放浪潮與歐美碳邊境調整機制趨勢時,應該如何在資源不足、缺乏情況下,顧全企業營運發展,並保全營收獲利不受影響的決策轉型。
作者收錄全台18家「零碳大學」學員企業,在面臨「零碳轉型」考驗時,各自依循組織的願景、目標所開展出的淨零排放路徑及對應策略、經驗甘苦談,期待能提供給想踏出第一步、迎戰零碳轉型的企業們一個依循示範,帶領大家開啟零碳大門,攜手打造永續環境。
淨零排放是一張來自2050 年的考卷
他認為若把台灣比喻成一個企業,在二戰後1950年成立時叫作「台灣股份有限公司」,這間公司每30年就會進化一次:1950至1980年是農業為主的「台灣1.0」、1980至2010年是加工出口業為主的「台灣2.0」、2010至2040年則是科技業領航的「台灣3.0」。
近年Covid-19疫情,致使全球封城鎖國,遠距會議和共享經濟不斷重新定義工作流程、產業型態及經濟模型,更使得企業數位轉型勢在必行。2018年成立的「二代大學」,就是為了幫助未來的企業領導者,邀集優秀業師進行一對一輔導,透過共同學習機制,讓企業繼續走到下一個30年。
二代接班之後,立刻面對數位轉型壓力,對此我們成立「臺灣數位企業總會」及「數轉大學」,初衷就是為了協助產業轉型與升級;而後,為了因應2022年COP26全球多數國家承諾2050年淨零排放,「零碳大學」應勢而生。
雙軸轉型,新的成功方程式
零碳大學的成立目的,不僅是倡議,而是要落地。要將「零碳」與「轉型」兩個複雜的問題簡單化,就必須知道為什麼而做(WHY)、要做什麼(WHAT),以及如何做(HOW)。
2023年歐盟將開始實施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在法規驅動、品牌驅動與供應鏈驅動之下,零碳轉型勢在必行。零碳轉型必須要有穩固的數位轉型,做為前提與基礎,以同時驅動「雙軸轉型」,這是新的成功方程式。
疫情期間,我帶著零碳大學第零屆種子學員,包括台中精機、海陸家赫、創維、安口與新呈,利用晚間視訊課程,做出各自的「淨零排放路徑圖」。為了建立數位系統ISO與IoT,我們同時成立舞雲智網投入研發。
運用方法學 建立可複製的數位化模組
依據政府的統計,台灣約有19萬家企業,可能會被供應鏈要求或者外銷歐盟,必須做碳盤查。零碳大學的優勢在於去年開始提前部署,帶領學員共創學習、取得先機,隨著時間逼近,越晚起步的企業,壓力必定越大,成本也會更高。
零碳是一份從2050年來的考卷,也將是一個漫長的旅程。除了需要有經驗的顧問帶領,大部分考題更需要產業鏈合作,例如台中精機要帶著供應鏈100多家廠商一起作答,我們相信,台灣的聚落經濟會產生很好的擴散效果,共同完成這份考卷。
零碳宣示,已然撲面而來,我們沒有時間慢慢愛地球,重點要務只有一個,就是「節能減碳救地球」。零碳是一條全新的高速公路,所有企業都必須上路,Carbon Performance將會成為新的CP值定義,這也是我們未來30 年共同的考驗與挑戰!
「獲利」與「永續」不必二選一,「零碳轉型」勢在必行!
歐盟2022年提出「碳邊境調整機制」,2023年開始針對出口歐盟的高耗能產品收取碳關稅,2026年全面生效。Apple、Dell、Nike、P&G 等國際大廠已積極響應,並要求旗下供應鏈廠商承諾使用100%再生能源。
面對來勢洶洶的零碳戰場,我們提出「三合一數位碳盤查」,帶著學員企業一步步做到能盤、溫盤及碳足跡盤查,瞭解體質,知道如何做內部碳定價,最後
完成碳中和目標。
「三合一數位碳盤查」有三大優勢:
- 「學習平台」由專業老師協助建立觀念、瞭解議題
- 「指導模式」由業師一對一、手把手,帶著企業共同推動
- 「執行架構」當企業繪製出淨零碳排路徑圖,開始需要導入各種認證,就能夠提供答案與解方
企業都會有自己的問題與挑戰,各自資源也有差異,輔導過程中,零碳大學學員慷慨分享自己面對的問題與解決方案,也願意擔任領頭羊,以正面能量帶動同業或同儕,擴散知識及經驗效益,樹立典範,建立業界高標。
「獲利」與「永續」不必二選一,而是可以同步進行的。唯有產業端的每個人都多付出一些來推動淨零,影響力就能從漣漪成為波瀾,地球永續、產業永續,就會看到未來與希望。
本文摘自《二代淨零艦隊 – 做產業的碳路先鋒》,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