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舉手】誰說我很笨?──讀《打破大腦偽科學》
Photo Credit: Unsplash

【讀者舉手】誰說我很笨?──讀《打破大腦偽科學》

文/翁玉玲

讓個熟悉探測大腦結構的人來說這些故事,顯然是比一般人上手得多,因此,就算這是一本類解釋的書籍,也要在翻看之餘,保持對於科學的某種敬意與質疑。《打破大腦偽科學》非常不客氣地解說一些看似理所當然但細查之下有許多疑問的迷思,並給予親民式的解答。

讓大腦在快樂中學習

以類似擬人化的方式去形容那些存在在大腦裡的運作因子是如何活動,這樣的文字脈絡較能讓一般人理解,藉由認識多一點知識,才能將早已進化過大腦的功能更上一層樓,像是快樂中樞可以讓學習更有效率,人應該杜絕不良嗜好來保護思考運作。

照顧大腦必須跟照顧其他器官一樣細心才行,不要讓大腦過勞成為現代人愈來愈重視的事情,不否認用複雜的方式解釋大腦運作的功能,但也不排斥讓人在思考上用更簡潔的步驟去處理日常的事務。

科技與大腦

作者特別強調無須過度迷信偏方,畢竟沒有人能夠掛保證說哪些食物攝取之後會變聰明,與其選擇過度迷信特定營養素,還不如維持正常均衡的飲食和適當的運動,較為符合人類真正的生活需求,適度地讓大腦休息或過濾不需要的部分,才能有效強化大腦的功能。

搭載著原始人類的天生思考結構,挪來與目前科技像是臉部辨識和捷思、自動駕駛,會有雷同之處嗎?簡言之,也不是人類每個動作都需要大腦特別留意,像是打呵欠就不用太多科學驗證,

維持大腦健康

很多人喜歡神話自己的大腦有多麼神奇的構造與遺傳優勢,其實,大腦很脆弱的,從在娘胎裡成形就已經需要多方呵護,無論是補充營養還是防止碰撞,直到出生、幼兒還得擔心照顧不周影響智能,進了校園更是加倍培養,唯恐哪天智力測驗一出來輸給隔壁家小孩。

大腦會自行評估對自己有利的訊息,並大量儲存最重要或最需要的資訊,所以很多人把健忘當忘記重要節日的藉口,其實是很容易被科學證據打臉的,此外,大腦雖然可以處理多工,但是畢竟人腦不是手機或電器,錯誤或過度一心多用的使用往往帶來耗損,不利於健康。

雖然很多人不認同年紀會侷限自己的人生,但是就生理狀態而言,大腦的功能衰退卻是有跡可循,因此無論是哪方面的學習都應該趁早建立概念,配合運動、飲食、良好的情緒管理等途徑,避免酗酒和意外腦傷,才可以減低出現失智症或思考退化的機率。

時刻更新的科學看法

科學是根據當下的資訊而不斷推進的,所以目前很多看似有道理或已習以為常的知識,可能不久之後又會是另一種解釋了,比方有些人常愛說自己頭大智慧比較高或是男生數理比較好,或者是強調自己是右腦思考型、左腦思考型。

很多迷思都在書中經由作者自身專業經驗,消化大量的資料研究作出一些中立性的解答,化繁為簡去提醒大眾,人類不僅是生命有限,一輩子用在開發自己大腦潛力的時間也沒有想像中長,因此,經常給一些事情讓大腦活化是很需要的事情,像是腦力訓練。

內容偏向說明較為簡單的科學觀念,比方「黑質」和帕金森氏症可能的關聯,但真正要探討深度的知識仍需要更多的佐證,無論如何,在閱讀《打破大腦偽科學》時,挑選自已感興趣的議題去讀會比較有收穫,像是喜歡臨時抱佛腳的人就能馬上明白腦子宵夜的意思。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大腦是怎樣:

  1. 對大腦而言,吃一口冰淇淋的爽度,與賺錢無異
  2. 大腦要你心情低落,自有健康的理由在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