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E書】這些作品難以歸類到任何奇幻,最貼切的,就是稱之為「台」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king.f

【一週E書】這些作品難以歸類到任何奇幻,最貼切的,就是稱之為「台」

文/犁客

談到某些外來小說類型,總會有人提到「本土的同類作者如何如何」(更直接一點的是「我不看本土的這類作品,寫太爛了」──不看到底要怎麼判定爛不爛呢?大概是有某種神通感應吧?),例如講到「日式奇幻怎樣怎樣」,總會有人提到「台灣奇幻那個那個」。

討論這些沒啥問題(前提是好歹要讀過啊),不過這些討論也常常很模糊,原因除了「類型」的定義其實彈性很大之外,還在前頭那個詞就算明確指出某個國家或地域範圍,也可能存在相當多的解釋。

就拿剛提到的「日式奇幻」來說好了──夢枕獏的「陰陽師」系列是日式奇幻,小野不由美的「營繕師異譚」系列放在這一類也沒問題,不過菊地秀行的「吸血鬼獵人D」系列能不能算是日式奇幻啊?菊地秀行是日本人,「吸血鬼」設定可以算奇幻但來自歐美,而且這故事並不發生在日本,而是發生在因核戰毀滅後重建文明的未來,這好像蠻科幻的?那蝸牛くも的「哥布林殺手」系列呢?蝸牛くも是日本人,但整個故事背景設定都偏向歐美奇幻;但換個角度看,日本的ACG早早就將許多歐美奇幻收為己用,無論是《羅德斯島戰紀》還是《薩爾達傳說》,甚至是這幾年大流行的各種異世界穿越或者完全自成一格的「迷宮飯」系列,雖然還是可以追溯到美式「龍與地下城」或英國「魔戒」系列等等源頭,但都已經很明顯地與這些歐美源頭不同了。

同樣的模糊會發生在我們討論「台灣奇幻」的時候。作者是台灣人就算台灣奇幻嗎?或者得用台灣通用的語文創作、或者要很明顯地置入台灣歷史事件或地理特色?換個角度看,把一個西方奇幻故事的場景搬到台灣、角色換上台式名字(主角叫「志明」吧),它就會變成「台灣奇幻」嗎?再換個角度,一個西方作者用英文寫發生在台灣的奇幻故事,那算「台灣奇幻」嗎?

種種討論自然要回到這個詞的定義問題,只是我們在討論這類問題時,常常沒有先講好大家共同認定的定義(至少是在該回討論裡認定的定義)就開始了,這種討論大抵不會有什麼具體結果。

不過,有些作品會在這種定義不明的情況下,相當明白地讓人把它認定是「台灣奇幻」。

例如新日嵯峨子的《臺北城裡妖魔跋扈》、《帝國大學赤雨騷亂》和《金魅殺人魔術》,或者瀟湘神的《廢線彼端的人造神明》。

這些作品「一讀就台」的原因不只是創作者是台灣人、情節與場景當中會嵌入台灣的歷史事件或實際存在的地點建物,而在於它們不是把某個形式的奇幻套路搬到台灣來,而是讓人感覺它的奇幻樣貌是從這塊土地裡「長」出來的。這些故事會讓你發現:原來你很熟悉的某些場景其實帶著那麼神祕的歷史意義,原來你以為自己熟到不能再熟的台灣還有你完全沒聽過的隱蔽景點;那些地方都藏著奇妙故事,而這幾本書讓這些故事用一種特異的姿態長出來,你會覺得「奇幻」,但難以歸類到任何一種你過去認知的奇幻,最貼切的,就是稱之為「台」。

而且這些作品相當有趣。表面上有來自各種勢力陣營的爽快異能互鬥,實際上有相當堅實的推理邏輯,而內裡還有在台灣糾纏的政治、文化、信仰等等無形力量的隱喻。

▶▶看看最新上架的電子書!

延伸閱讀:

  1. 總的來說,你喝或不喝,這書對大家都好。
  2. 這系列故事彷若某種神話遺跡,乍看粗礪,實則細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