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追求溫飽,唐人的「餅控」日常
Photo Credit: unsplash

超越追求溫飽,唐人的「餅控」日常

文/李永志

唐代的餅花樣繁多,種類有:胡餅、煎餅、蒸餅、湯餅、燒餅、髓餅、乳餅、膏環、薄餅、籠餅……,唐人製作餅類的豐富程度遠超我們想像,最有代表性的是蒸餅、煎餅、湯餅和胡餅。

據趙璘所撰文言筆記小說集《因話錄》記載,唐人「世重餅啖」,這是唐人愛餅的真實論斷。餅對於唐人而言,絕對是主食擔當。他們可以單獨吃餅,也可以餅配菜。白居易說的「午齋何儉潔,餅與蔬而已」,反映了唐人麵食和蔬菜搭配的吃法。

蒸餅在唐朝是十分受歡迎的主食之一,「籠蒸而食者呼為蒸餅」。對於唐人而言,蒸餅是用籠蒸熟的麵食,包子和饅頭均屬於這一類。這是上自達官貴人,下到平民百姓都喜歡的主食。《太平廣記》中記載了唐朝姓崔的一家人吃飯的情形,做的是蒸餅,有六、七碟小菜和酒搭配。這是唐人的日常生活。

唐代有販售蒸餅的店鋪。據《桂苑叢談》載,唐高宗時期有位外號「鄒駱駝」的商販,家住長安城靠近西市的懷德坊。他天生殘疾,兩肩高聳,背部彎曲,家境貧寒,靠賣蒸餅為生,每天黎明時分推小車賣蒸餅。這些普遍販售的商業交易情況,說明蒸餅的流行度較高。

除了蒸餅,唐人還喜歡吃煎餅。據《太平廣記》載,一個名叫孫光憲的人,一邊吃著家人製作的煎餅,一邊在爐火邊取暖。這則軼事說明在家做煎餅是唐人家庭的一項烹飪技能。不僅百姓在家中製作煎餅,朝廷對煎餅也很重視,官府有給官員的煎餅福利。在《唐六典》中有記載,光祿寺為百官配置的膳食中,就有在正月七日、三月三日配發的煎餅。

唐朝還有一種湯湯水水的餅類,被稱為「湯餅」,例如水煮麵條、麵片等。歐陽修對湯餅的研究結論是:湯餅,唐人謂之為不托。這「不托」,有點類似現代拉麵或者刀削麵。唐詩中常有關於湯餅的記載,例如「菊花辟惡酒,湯餅茱萸香」,描述了吃湯餅的情景。當然,湯餅也在唐朝食肆中販售。據《太平廣記》載,「……宿一村店,其日雪甚,令主人造湯餅。」意思是在一個雪天,有位唐人露宿一個村莊的旅店,他要這家旅店的主人給他來點湯餅。

湯餅可以解決溫飽問題,吃湯餅也是唐人特定時期的風俗。在生日時,唐人喜歡用湯餅來慶祝。清金埴《巾箱說》中記載,「今人生朝,設湯餅宴客,在唐時已行之。」說明了清朝人過生日時吃湯餅的風俗,可追溯到唐朝。同時,唐朝醫生認為湯餅可以作為保健品使用。唐朝的醫學書籍《食醫心鑑》中,提到以飯養胃,可用湯餅治療脾胃氣弱、見到食物嘔吐和瘦弱無力的狀況。這體現了「藥食同源」的飲食思想。

此外,在大唐還流行胡餅這類時尚主食。胡餅是自漢朝起由西域傳入,到了唐朝,胡餅有點類似在某種容器中烤熟的餅。白居易《寄胡餅與楊萬州》所言:「胡麻餅樣學京都,麵脆油香新出爐。」說明胡餅是用火爐烘烤而成。

對於唐人愛吃胡餅的記載非常多。據《入唐求法巡禮行記》:「開成六年正月六日,立春節,賜胡餅、寺粥。時行胡餅,俗家亦然。」說的是在寺廟裡和民眾中都流行吃胡餅。唐人偏愛胡餅的原因有二,一是胡餅耐儲存,容易攜帶外出,不會動輒壞掉。白居易把胡餅寄給遠方的朋友即說明這個道理。二是吃起來容易飽,耐飢餓。

食物的交融是一種文化傳承,唐朝的一些主食也都帶著「胡」的特色,如胡餅、胡麻飯等,可見人們對外來物種的接受程度高,而外來的人們也把唐朝的食物吃法帶回自己的國家,就這樣不斷催生新的食物種類。

唐人的餅類製作越發精緻。例如,在《酉陽雜俎》中記載一種五色餅,具體的製作方式為:「刻木蓮花,藉禽獸形按成之,合中累積五色豎作道,名為斗釘。色作一合者,皆糖蜜。」五色餅的製作從形狀、顏色到配料,字裡行間都讓人感受到一種特別精緻的味道,這份精緻已遠超過當時人們對溫飽的追求。


※ 本文摘自 《唐潮》,原篇名為〈唐人是「餅控」〉,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