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舉手】只要的情緒真正獲得理解,就能有成長的機會
Photo Credit: Unsplash

【讀者舉手】只要情緒真正獲得理解,就能有成長的機會

文/媽媽讀不獨

博客來2022年度暢銷書放榜,前三名皆為心理學類的書籍。排行榜告訴了我們市民大眾對心理學的需求,或許在後疫情時代對這個需求更甚。

好友在2022年有一個非常難熬的坎,除了陪伴、聆聽外,我推薦了她閱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推薦她閱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那天,我靈機一動,思考到好友目前需要的是一個新的視角去認識自己,這樣才能覺知自己真正的情緒、感受和需要。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是一本融合童話的心理諮商書本,作者是心理學者羅伯.狄保德(Robert de Board),他將心理治療的過程以童話形式,主角蛤蟆先生因為憂鬱症而離群索居,好友河鼠、鼴鼠和老獾協助他找心理諮商師蒼鷺幫忙。藉由蛤蟆先生和心理諮商師的十次諮商,演繹心理諮商全過程,蒼鷺運用了「溝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引導和協助蛤蟆先生探索自己憂鬱的情緒究竟從何而來,並再次探索童年經歷,反思這些童年經歷的深刻影響。蛤蟆先生從而學習思考、認定、表達自己感覺、自我信任和自我情控制能力,循序漸進地心情好起來,有了活力書,蛤蟆先生展開全新的旅程。

當我閱讀的時候,非常容易進入蛤蟆先生的視角,這也是我推薦給好友的原因之一,我想讓好友有一種旁觀者清後再次啟動連接自己、覺知自己的機會。在我閱讀的時候,我再次跟自己連接上了,尤其看到每個章節的開端節錄時,鼻子總是酸酸的,那個情緒有點複雜。我回想起不同時期的自己,童年的我、當媽媽後的我、當媽媽後又同時作為女兒的我、那個曾經努力的自己、那個曾經有心無力的自己、那個曾經力不從心的自己。這幾年透過閱讀,學習理解自我,和自己的情緒做連結,發現當大人的我原來還是在學習如何成為一個真正的「成人」。童年不快樂的回憶已經轉化為自己成長的力量,當媽媽後的迷惑已經化為解惑的能力。現在的自己如何去肯定不同時期的自己,然後心裡有點激動的推薦這本書給各位朋友。

好友說他閱讀時劃了不少書中的金句,購書時也贈送了三張金句卡,分享給大家:

  1. 成年後的很多行為,都是從童年時期學來。
  2. 要充分理解自己,唯有通過和自己的情緒做連結。
  3. 從現在的你變成你想成為的自己,必然要經歷行為與態度的轉變,這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勇氣與毅力。

我認為三張金句的內容,是一個步驟,也是一個循環過程,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的良性循環。回到問題的原點,我們如何踏進這個良性循環的中?好友的難題,除了陪伴和傾聽外,以前我都會給予個人建議或想法,日復一日,事情終究沒有改善。諮商心理師陳志恆說:「唯有自己想改變,改變才會真的發生。」這也是當初推薦給好友閱讀的初衷。

推薦給對心理諮商有興趣,這本書將心理知識巧妙融入故事情節,解析二十多個心理專業名詞,是心理諮商不錯的入門書;推薦給新一年寫下願望時,不知道寫什麼的讀者;推薦給不知道從哪裏寫起,在新一年想重新認識自己的朋友。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童話與療癒:

  1. 我怎麼會讓自己不好過?心理師:這個遊戲名喚「可憐的我」
  2. 【讀者舉手】相信自己會好起來──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