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就先打扮自己、駕馭自信,再著手進行想做的事以求改變世界
Photo Credit: Pixabay

不如先打扮自己、駕馭自信,再著手改變世界吧!

文/安蒂.柴斯勒;譯/周彧廷

性資本(erotic capital)1的力量打從文化存在以來就清晰可見。有多少文學、戲劇、電影及當代流行文化的敘事,都在描繪女人經歷生理、服裝和性格上的轉變後再利用她們的美貌取得更高的社會地位,即使時間短暫也在所不惜?〔我來舉例吧:雪赫拉莎德2(Scheherazade)、《灰姑娘》(Cinderella)、《皮格馬利翁》(Pygmalion)及其無數改編作品、《馴悍記》(The Taming of the Shrew)、《小婦人》(Little Women)中讓人難忘的章節〈上流社會〉(Vanity Fair),還有電影《麻雀變鳳凰》(Pretty Woman)、《麻辣女王》(Miss Congeniality)以及搖滾樂團ZZ Top歌曲〈窈窕美腿〉(Legs)的MV……〕傳達某些身材、膚色和體型就是比他人更有價值的文化訊息又釀成多少悲劇?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伊迪絲.沃頓(Edith Wharton)和詹姆斯.鮑德溫(James Baldwin)等人的作品都能證明。

性資本曾是一種眾人不願說破的奸巧心機(「只有她的髮型師才知道……」),但如今有越來越多方法都能剖析如何以及為何要加以施展。二○一一年《紐約時報》刊出一篇標題為〈手握唇膏踏上晉升之路〉的社論,文中列舉許多會化妝的女人在職場上更討人喜歡且更易獲得信任的證據。這項發現或許很像由寶僑(P&G)公司贊助的研究可能得出的結論,畢竟該製造商旗下可是擁有藥妝店龍頭CoverGirl和高級美妝產品線杜嘉班納(Dolce & Gabbana)共二百二十一間,不過這篇社論卻急著向讀者保證,該研究的作者與寶僑無關,因此結論正當無虞;其中一位是哈佛教授南西.艾科夫(Nancy Etcoff),著有一九九九年出版的《美之為物》(Survival of the Prettiest),亦是「多芬真美活動」(Dove Campaign for Real Beauty)的顧問。(我們待會兒再來談這個。)艾科夫對於「是否該依能力而非外表評斷個人」這個問題的回應,正好說明了為何女性看待自身外表的態度背後的「文化轉變」必須列入考量。她主張:「二、三十年前,如果你盛裝打扮通常只是為了取悅男人,或是應社會要求而這麼做……當代女性和女性主義者則將這行為視為個人選擇,而且可能是一項利器。」

作家暨倫敦政經學院(LSE)教授凱薩琳.哈金(Catherine Hakim)二○一○年出版的著作《姿本力》(Erotic Capital),更令這項利器的名號開始普及。哈金的理論是在性別不平等綿亙不衰的地方,女人應該善用她們的明顯優勢──性資本──以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哈金的某些看法是蓄意的挑釁(例如暗示性資本對女人來說可能比學士學位還有用),但她的理論大多是換湯不換藥。職場聘僱運作背後的「姿色津貼」(beauty premium)及其效果,多年來屢屢成為學術研究的主題。結果一般來說各不相同:有一份報告發現,就歐洲及以色列而言,應徵工作時會附上一張照片的帥哥研究對象獲得企業回應的機率,明顯高於相貌平凡以及履歷完全沒附照片的男子。以女性作為研究對象的相同實驗則發現,無論魅力高低,不附照片的女性竟意外地比附上一張照片的人更可能獲得回應。同時還有一份更早的研究指出,社會公認具有吸引力的人,賺得比較其貌不揚的同事至少多5%;相反地,醜人的收入則會受到懲罰,比更有魅力的同事少賺5%(女性)甚至是10%(男性)。換言之,姿色津貼確實存在,但由於沒人能確定它在何時以及如何產生作用,所以較妥當的辦法就是永遠保持在最佳狀態過日子。

瓊.雅各.布倫伯格(Joan Jacobs Brumberg)於一九九七年的著作《身體計畫:美國女孩私密史》(暫譯)(The Body Project: An Intimate History of American Girls)裡,以古今年輕女性的日記爬梳家庭、醫學、營養和消費主義在女孩們身上日益加劇的身材/美貌焦慮中所扮演的角色。一項顯著收穫就是一九○○年代的女孩因為住在都市化程度較低的區域,在消費選擇有限的情況下,很少將身材及外表與她們的價值畫上等號,然而當代女孩卻對這兩者十分痴迷。對比兩份年代相差一百年的新年目標,內容十分懸殊;一篇一八九○年代的青少女日記寫道:「新目標……開口前要三思、認真工作、在對話和行動中要自制。不要胡思亂想、保持尊嚴,更關心別人。」而一九九○年代的日記內容則是:「我要盡可能試著讓自己在各方面都變得更好……我要減肥、買新隱形眼鏡、已經剪新髮型了,買好的化妝品、新衣服和飾品。」到處都有把「變得更好」與「讓外表更有魅力」相提並論的情況,而這影響女孩的速度也比以往更快。如果你不相信,有一件寫著「我太漂亮了不用算數學」(I’m Too Pretty to Do Math)、給九到十二歲的大孩子(tweens)穿的T恤或許可以說服你。

漸漸地,選擇女性主義(choice feminism)的信條,在結合了不斷增加的美容選項之後(如雕塑、緊實、填補、消除、撫平、軟化、加深、增亮以及其他美化不同身體部位的手段),已經成為替這類痴迷平反的藉口。現在你有高科技的美容注射物〔例如膠原蛋白、瑞絲朗玻尿酸(Restylane)〕來撫平笑紋、魚尾紋,以及其他顯示女人終究會老化的徵兆;還有許多精華液可以讓睫毛更加濃密,若沒效果也可以接個睫毛再進行染色;如果你還沒準備好做澈底的隆乳手術,可以改做一對「度假美胸」(Vacation Breasts),裡面的注射物可以維持二或三週。打扮下體的各種美容課程更是多到有剩,從「金包銀」(vajazzling)(在除毛後的陰戶上黏貼水晶和其他裝飾物)及「陰戶美容」(vajacials),再延伸到陰唇整形術(labiaplasty)和看似十分委婉但其實就是縮陰的「陰道回春術」(vaginal rejuvenation)都有。上述某些花招來自好萊塢的一窩蜂炒作──最早提出金包銀的人是演員珍妮佛.樂芙.休伊(Jennifer Love Hewitt),但提供這些服務的店家數量暗示著相信這套修復及美容遊戲的一般女性逐漸變多了。

但那又怎樣?女人不是常常覺得手癢,非拿手邊材料來變美不可嗎?看著那一堆無法撫平我頭髮自然捲的髮品,還有滿抽屜無法讓我長出真正顴骨的化妝品,我當然曾經這麼做,也絕對會繼續下去。認真想想,注射肉毒桿菌可沒有比砷、鉛和致命顛茄這類毒物更光怪陸離;過去的仕女可是會將這些東西或吃或抹甚至是滴進眼睛,好讓膚色更加美麗、雙眸更顯濃黑,塑身衣也只比鯨魚骨馬甲稍微為不殘暴一點而已。女人的確可能會因為痛苦的除毛課程和「金包銀」帶來的傷害及感染跑去急診室就醫(在二○○二年到二○○八年間,因為這類傷害前往急診室的人數增加了五成)3,但現在就是流行這些東西。跟上時代吧!這是她的選擇!

NOTE

  1. 譯註:erotic capital又譯為情慾資本。
  2. 譯註:雪赫拉莎德為阿拉伯民間故事集《天方夜譚》裡宰相的女兒,她為拯救無辜少女自願嫁給殘暴的國王,並且每晚都為國王講述一個故事,每每講到精采處就天亮了,國王因此不忍將她殺害,就這樣講了一千零一夜後,終使國王感悟與她白頭偕老。
  3. http://www.stylist.co.uk/people/lucy-mangan-our-grandmas-had-corsets-we-have-vajazzling.

※ 本文摘自 《他們用女性主義幹了什麼!》,原篇名為〈毛骨悚然的美〉,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