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E書】人家真的不是用刀去剁的!
Photo Credit: Unsplash

【一週E書】人家真的不是用刀去剁的!

文/犁客

很多人似乎因為這兩、三年的疫情影響才發現「晶片」很重要,也有不少人本來以為台積電和鴻海做的事差不多(好吧很多人現在還是這麼以為)──不過我們可以不需要搞懂台積電和鴻海有什麼不同(如果你要去求職或買他們的股票就另當別論),但應該得明白「晶片」為啥重要。因為這個小小一片(其實小到你用肉眼看不見)搞得好像韓國和美國等先進科技產業大國一直在跳腳、中國一直說自己很強但一直有狀況,還有台灣好像默默地忽然變成全世界都在意,而且不是因為我們在做人家的代工廠(那個時期早就過了。)

20世紀早年大家開始想用機械協助計算的時候,擬出的方法就是設計一套程序,讓機械照著運作──這個做法到現在為止其實變化不大,雖然程序已經複雜很多很多倍了,但基本還是一樣的。大多數電腦發展史把應用真空管進行程序的裝置視為「第一代」電腦,然後是使用電晶體的第二代,大約在五零年代發展出來,接下來的第三代及第四代使用的都是積體電路。剛剛說了電腦的「程序複雜很多但做法變化不大」,所以電腦運算可以越來越快、體積可以越來越小,靠的就是這些硬體的進步──只要運作得越快,就能在越短時間內處理越多程序。而無論是電晶體還是積體電路,運作的根本都是裡頭的「晶片」──只要晶片能越做越小、就能算得越快(因為訊息傳輸的路徑會越短,雖然差別可能是小數點後面好幾位的秒數)、處理越多資訊,也越方便應用在不同地方。

於是乎,人類能做出的電腦有多厲害,關鍵之一在於人類能做出多小(而且運作狀況良好)的晶片;而晶片做得越小,就會聽起來越有點科幻味道,因為小到一個程度之後就會很多技術問題,不只是你有沒有夠利的刀把它們剁細而己(人家不是這麼做的!)──微米之下的尺寸對於電特性會造成影響,現在進入奈米尺寸之後晶片內部結構必須重新開發、材料也得更換;理論上,再過不久,就會挑戰量子領域了(和漫威電影無關)。也就是說,你想要縮小晶片尺寸,需要的不是更窄更利的刀(人家真的不是用刀去剁的!),而是專業完整的研發團隊去開發新的結構方式及組成材料、設計進入商業製程需要的設備。

研發本身是樁燒錢但不見得有回報的事(沒人保證研發一定會成功),翻新生產線也需要資金和技術。總而言之,以做生意的角度來看,用現有的設備生產品質合格也確定賣得掉的產品是最安全的獲益方式,繼續開發就不見得一定會膁錢。因此,一直致力於開發新技術新製程的企業不多,但體積越來越小的晶片已經被應用到日常的許多地方了──現在一支智慧型手機的運算能力已經高過六零年代的美國NASA裡頭所有電腦的總和,但人家那時已經用那些電腦把人送上月球了,我們現在拿智慧手機在幹嘛?

從這個角度你也就會發現,雖然在長長的七、八十年裡好像沒什麼人在關心晶片,但事實上晶片做得好不好、有沒有這類技術,其實不只於商業利益有關,甚至於國家實力有關──美蘇強權爭鬥的起落、地緣政治權力的變化,裡頭都牽扯到晶片,從這個角度去看世界,你會發現很多刺激、而且先前沒想過的觀點,也會對未來產生不同想法。

既是如此,比找個懂歷史、會講故事、不讓科技用語把你搞糊塗的人來把這段歷史說清楚,自然是件重要的事。

晶片戰爭》,正好符合這個需求。

▶▶看看【矽時代,運算力才是新石油!解析地緣政治下全球最關鍵科技! 】!

▶▶看看最新上架的電子書!

延伸閱讀:

  1. 這些作品難以歸類到任何奇幻,最貼切的,就是稱之為「台」
  2. 總的來說,你喝或不喝,這書對大家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