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者舉手】生命中珍貴的情緒──從《慢性焦慮》認識焦慮
文/Joy Yang
從小,社會教導我們要保持正面的態度,勇敢的面對遇到的困難,若臉上沒有微笑好像就會被他人認為在生氣。對許多人來說,焦慮是一個難以處理的情緒,表達情緒更是件麻煩的問題。因為社會環境、家庭因素和個人性格的差異各種不同的焦慮在腦中侵蝕我們的心智。
由微光心裡諮商所所長莊博安所撰寫的《慢性焦慮》,作者以自身的案例和遇到的個案描寫「焦慮」。本書前半部分讓讀者更認識焦慮,焦慮產生的原因以及原初焦慮怎麼變成慢性焦慮或是其他的心裡疾病,後半部提供讀者面對焦慮的方法並給出實質的建議。
找尋造成原初焦慮的原因
深受汗液所擾的人,有時會藉由汗腺手術達到減緩的效果,但不久會發現,汗液會從其他部分跑出來。心裡疾病和生理疾病一樣,若沒有從根本解決,問題會轉移到另一個地方。當我們選擇壓抑原初焦慮時,焦慮會以憂鬱症、焦慮症等症狀留在我們的身旁。不僅如此,每當焦慮發生時,那些基礎的常識都會變成陌生的理論,或許理智上知道自己的想法荒謬,但內心卻又十分煎熬。
解方一:認識自己
觀察自己的身體狀況及環境,發現焦慮及將來臨時,像是感受到食道灼傷或腸胃不舒服等症狀,讓自己提前做好準備。在感到焦慮時,試著釐清自己的感受、疏通情感,了解為什麼會產生焦慮,可以檢透過視自己遇到的人事物,和主要照顧自己的人慢慢找到答案。
解方二:試著把感受寫下來
書寫的過程會讓我們更確實的了解自己的情緒,釐清自己的思緒。往後,重新閱讀到這段經歷時,可以重新思考自己面對情緒時,是否有更好的解決方法,甚至透過這些文字感受到自己的成長。「在我們追求知識的時候,往往低估了時間的作用,在我們追求成功的時候,卻高估了時間的作用。」心理治療相當注重長時間的等待,絕對不可因為見不到短暫的效果就放棄紀錄。
結論
生活中,每個年齡層的人會面對不同的焦慮,在面對焦慮時,要如何與焦慮共處,如何減少焦慮對生活造成的負面影響,一定是人生中會面對到的重要課題。面對焦慮每個人都有自己獨有的處理方法,負面情緒不一定會造成負面影響,我們不需要每次負面情緒來臨都告訴自己不去想,並且一直強迫自己「正面一點」。如同作者說的「『正常』不會讓人覺得值得活。」
蘿蕊.葛利布在《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一個諮商心理師與她的心理師,以及我們的生活》一書中寫到「人們沒辦法只關掉一種情緒,卻不同時關掉其他情緒」。下次面對焦慮、想暴飲暴食,想把耳機裡的音樂開到最大時,試著釐清自己內心的焦慮吧!抑或是在享受過暫時的逃避後,理性地與自己或他人聊聊天,探索困擾著自己的原因。不要排斥焦慮,而是把它當成認識自己的利器,遇到任何情緒也都試著抱持著這個態度,筆者認為這就是這本書要傳達的核心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