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難民船到好萊塢,越裔華人在美國逐漸綻放光彩
Photo Credit: wikipedia

從難民船到好萊塢,越裔華人在美國逐漸綻放光彩

文/陳靜瑜

隨著越裔美國人對美國文化的認同加深後,他們逐漸在各領域中有突出的表現,並受到肯定。

政壇、體壇方面

政壇上,在小西貢的林東尼於1992年當選西敏寺市的市議員,是第一位民選的越裔。另一位小西貢的參政人士陳泰文在2000年當選園林市的市議員,2004年當選加州州議會眾議員,代表橘郡第六十八選區。他們的成就說明美國族裔社會對政治的態度由冷漠轉為積極。

在體壇上,阮勇晉(Dat Nguyen),一名越南難民之子,是第一位打入國家橄欖球聯盟(National Football League,簡稱NFL)的越裔美國人。雖然個子矮小,但他在德州A&M大學擔任前鋒,表現優秀。1998年立下五十一場連續開球、五百一十七次職業級的擒抱與平均每場10.7次擒抱的紀錄。那一個賽季他獲獎無數,被列為該年十二大防守球員,並贏得瓦爾特盃(Walter Camp)、倫巴底獎盃(Lombardi Trophy)、查克貝登納瑞克獎(Chuck Bednarik Award)與其他榮耀。達拉斯牛仔隊(Dallas Cowboys)挑選1999年國家橄欖球聯盟第三季後備球員,他是第八十五人。阮勇晉在新手球季中便獲得最佳搶球員的成績,於2000年牛仔隊派他擔任中場的後衛,後因受傷留在板凳上,但他在該季仍有亮麗的表現。2001年他共有十六次下場紀錄、九十一次搶球紀錄;2002年他下場八次,四十四次截球。這些紀錄,使阮勇晉獲得球迷的讚賞與肯定。

電影事業方面

越裔美國作家兼人道主義者黎里.海斯利普(Le Ly Hayslip),在影劇方面的表現相當突出。海斯利普1949年生於越南歸仁村,年輕時曾遭受越南軍人的施暴。她與母親逃到西貢,在一個富裕的人家裡幫傭。得到自由後到了峴港,在那裡的黑市以賣美國貨為生。

1970年她與美國軍人結婚來到美國,並在1986年踏上回越南的探親之旅。在越南所見的苦痛,刺激她於1988年創辦「東西交流基金會」(The East Meets West Foundation),這是一個致力促使越南重建並保持越南與美國間和平的組織。

1993年《天與地》(Heaven and Earth)引起媒體與大眾的注意,該劇是根據海斯利普的自傳式小說《當天地改變位置:一位越南女子從戰爭到和平的旅程》(When Heaven and Earth Changed Places: A Vietnamese Woman’s Journey from War to Peace, 1989)與《戰爭之子,和平之母》(Child of War, Woman of Peace, 1993)改編而成。

第一部《當天地改變位置》作品由海斯利普與伍茲(Jay Wurts)合著,是以編年史式的作品呈現,描寫一位農村女孩捲入越南戰爭的難過經歷。以海斯利普親身遭遇的歷程寫成故事,令讀者動容。第二部《戰爭之子,和平之母》是海斯利普與丈夫合著。故事描述四個好朋友一起相約攀登雪山,途中遇到大雪,其中一名成員受傷,其餘三人為求保命,於是決定殺掉受傷的好友,以免被拖累,他們並誓死要一輩子保守這個秘密。未料被殺害者的女友對男友的死產生懷疑,一再追問,甚至為尋得答案嫁給其中一人。十五年後,三個好友因為生意上的競爭,相互明爭暗鬥,已失去過往純真的友誼,但這個殺害好友的秘密一直深藏心中不敢揭發。這兩部作品皆獲得讀者與評論家的肯定。

越裔美國女演員Kieu Chinh於1993年在華裔作家譚恩美的小說所改編的電影《喜福會》中,首次以其精湛的演技吸引美國觀眾與影評人的目光,而她的人生正像是一部被精心編寫出的電影。Kieu Chinh 1937年生於越南河內,父親曾擔任法國殖民時期的經濟部長,母親在1942年就過世了,但她仍享有舒適的家庭生活。

1954年的奠邊府之役後,越南分裂成北部與南部,Kieu Chinh與父親、兄弟及其他家族成員匆忙的準備離開河內。在他們前往機場的前一天晚上,她的哥哥加入極左派學生民兵。儘管如此,Kieu Chinh的父親仍帶著她前往機場,並花了兩天在飛機跑道旁等候飛機。當他們好不容易準備搭上貨機,Kieu Chinh的父親卻要她自己去西貢,他決定要留在河內獨自尋找他的兒子。她勉強搭機到達西貢,自此再也沒有見過父親。在西貢,Chinh搭上當時未成熟的越南電影工業首波成就,在亞洲各地拍電影,甚至曾參與過好萊塢的電影《在越南的約定》(A Yank in Vietnam, 1964)以及《作戰行動》(Operation C.I.A., 1965)。

1960年代末,Kieu Chinh已是東南亞家喻戶曉的人物。後來因為北越於1975年奪取西貢,她在大銀幕前的工作頓時結束,迫使她第二次逃難。當西貢淪陷,她搭上飛機飛向自由,身上僅有毫無價值的越南貨幣二萬元與一本通訊錄。Chinh到達多倫多(Toronto),那裡的難民機構幫她找到時薪二美元打掃雞籠的工作。在絕望中,她想辦法與在好萊塢的朋友連絡,終於聯絡上於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的電影《鳥》(The Birds)飾演女主角的提比.海德琳(Tippi Hedren)。

海德琳承諾幫忙,Chinh透過管道來到南加州,並渴望從事表演。1989年《歡迎回家》(Welcome Home)中的角色帶來重大的進展。她持續在《越南德克薩斯》(Vietnam, Texas, 1990)、《喜福會》、《暴亂》(Riot, 1997)、《醬油裡的鯰魚》(Catfish in Black Bean Sauce, 1999)、《綠龍》(Green Dragon, 2001)與《面子》(Face, 2002)中演出。Chinh也擔任美國與越南交流的代言人,例如對首次到達美國的難民提供諮詢等。1993年Chinh與傑出的越戰老兵路易士.波爾(Lewis Burwell Puller, Jr.)及傑出的新聞記者泰瑞.安德森(Terry Anderson),共同成立「越南兒童基金會」(Vietnam Children’s Fund),其目標是希望建立一個全越南小學的網路系統,以造福學童。

綜觀其上,1950年代冷戰時期開始,至1975年越戰結束,美國接納大批的越南難民。這些越南難民聚集在城市生活,並將其母國文化根植於美國。從「小西貢」的越南社群,到今日在美國各領域的表現,越裔在美國多元文化中逐漸綻放光彩,注入另一支東方色彩。


※ 本文摘自 《他鄉變故鄉:美國亞裔族群史》,原篇名為〈第七節 今日的越裔美國人〉,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