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也會被操弄?只要挑選特定的統計數據,就能創造出完全扭曲的報導!
Photo Credit: unsplash

挑選特定的統計數據,就能創造出完全扭曲的報導!

文/葉茲(Kit Yates)

黑人比較危險?

政治民調從業人員已經發現,自己必須更瞭解統計知識才能得到準確的結果,但政客卻發現,如果能更瞭解統計上的操縱、挪用與舞弊,就能做盡壞事卻不受懲罰。

2015年11月,川普競爭共和黨總統候選人資格時,發了一條推文,有一張圖片寫著以下統計數據:

黑人遭白人殺害──2%

黑人遭警察殺害──1%

白人遭警察殺害──3%

白人遭白人殺害──16%

白人遭黑人殺害──81%

黑人遭黑人殺害──97%

圖上的資料數據來源寫的是「舊金山犯罪統計局」(Crime Statistics Bureau–San Francisco)。但事實證明,根本沒有什麼犯罪統計局,而且這些統計數據錯得離譜。聯邦調查局在2015年的實際統計數據如下:(原始數據請見表10)

黑人遭白人殺害──9%

白人遭白人殺害──81%

白人遭黑人殺害──16%

黑人遭黑人殺害──89%

很顯然,川普的推文嚴重誇大黑人犯下凶殺案的數量,在「白人殺白人」與「黑人殺白人」的數字上顛倒黑白。然而這篇推文的轉推數超過七千,按讚數超過九千。這正是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的經典案例。民眾之所以會轉推這篇假資訊,是因為覺得這項資訊出自他們推崇的來源,而且符合自己原先就有的偏見。所以,他們沒有先去查證資訊是否屬實,而川普也沒有。

福斯新聞的記者歐萊利(Bill O’Reilly)後來詢問川普,究竟為什麼要傳那張圖。川普先以他典型的誇張風格聲稱「我應該是地球上最沒有種族主義的人」,再接著說「難道我每個數據都得要檢查嗎?」

算個清楚

川普在2015年發出那則推文的時候,正是警察暴力引發全美熱議的高潮時刻,特別是警察對黑人被害人的暴行。相關案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兩位無持械黑人青少年馬丁(Trayvon Martin)和布朗(Michael Brown)的死亡案件,正是加速「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風起雲湧的催化劑。

從2014年到2016年期間,「黑人的命也是命」在全美各地舉辦了包括遊行與靜坐在內的大規模抗議活動。2016年9月,該運動在英國設立分會,而立場偏右的新聞工作者李德(Rod Liddle)則對該運動的抗議活動有所不滿。一篇由數學觀點出發的部落格文,1讓我注意到李德曾在英國小報《太陽報》上,對美國一開始的「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發表評論:

這項運動的成立,是要抗議美國警方遇到黑人嫌犯會直接射殺,而非逮捕。

毫無疑問,美國警方是有點愛開槍。或許看到黑人嫌犯的時候更愛亂開。

但也毫無疑問,美國黑人面對的最大危險,正是……呃,就是其他黑人。

黑人殺害黑人的案件,每年平均超過4,000起。而美國警方殺害黑人的人數,不論當時開槍是對或錯,人數都只有每年100人左右。

你大可算個清楚。

所以,我就要來算個清楚了。

讓我們以2015年的統計數據為例,那是李德當時能取得最完整全年數據的年份。根據聯邦調查局(FBI)的統計數據2(見表10),2015年共有3,167名白人、2,664名黑人遇害。在受害人為白人的凶殺案中,白人兇手占了2,574件(81.3%),黑人兇手則占500件(15.8%)。在被害人為黑人的凶殺案中,白人兇手占了229件(8.6%),黑人兇手占了2,380起(89.3%)。

因此,李德聲稱每年有4,000起「黑人殺黑人」的案件,是大幅誇大了數據,足足膨脹了大約70%。有鑑於2015年黑人只占全美人口12.6%、白人則占73.6%,黑人被害人卻占了凶殺案45.6%,3這才真是一項警訊。

而講到遭警方殺害的情況,雖然這項議題的爭議性遠遠較高,卻很難取得確實的人數。「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的一個重要轉捩點,是黑人青少年布朗遭到白人警察威爾森(Darren Wilson)槍擊致死,隨後在密蘇里州弗格森(Ferguson)引發多場抗議活動。這些抗議活動也讓FBI的「警方每年殺人總數」統計成為關注焦點。

人們發現,在全美警方殺人的案件中,FBI有留下紀錄的竟然不到一半。4於是《衛報》從2014年發起「列入計算」(The Counted)計畫,希望蒐集到更準確的數字。這項計畫實在太成功,讓《衛報》比FBI更清楚掌握平民遭警方殺害的人數;時任FBI局長的科米(James Comey)在2015年10月說這項計畫「令人尷尬,而且荒謬」。5

《衛報》的數據顯示,在2015年遭到警方「不論是對或錯」(呼應李德的說法)殺害的1,146人中,黑人占了307人(26.8%),白人占了584人(51.0%)(其他被害人屬於其他民族或無法判斷)。同樣的,李德的數據與事實相距甚遠。他說每年警方殺害了100位黑人,其實還不到真實數據的三分之一。

如果李德想回答的問題是:「如果某個美國黑人遇害,比較可能是被另一位黑人所殺、或是被警察所殺?」,那麼使用正確的數字,很顯然黑人被另一位黑人所殺的人數,幾乎是被警察所殺的八倍(2,380比307)。

然而,這個問題似乎別有居心。如果我告訴你,全美公民在2017年有40位被狗所害,而只有2位被熊所害,會不會讓你認為狗比熊更凶殘?當然不會。絕不是狗天生比熊更危險,而是在美國狗的數量比熊多得多。換種說法,如果你得和一條狗或一頭熊一起關在房間裡,你會選哪個?我是不知道你的答案啦,但我應該會選狗。

同理,有鑑於美國的黑人公民人數高達4,020萬,而專職的「執法人員」(有槍、有警徽)只有635,781名,6黑人所殺害的人數高於執法人員並不令人意外。李德更該問的問題,應該是「如果一個美國黑人公民獨自走在路上,更該擔心哪個人會殺死自己:另一個黑人,或是執法人員?」

想找出答案,就需要比較黑人和警察對黑人被害者的「人均」殺人率。如表11所示,想計算人均殺人率,就是將遇害的黑人被害者總數,除以特定群體(黑人或警察)的規模。

2015年,黑人共殺害了2,380位黑人,但因為美國黑人人口超過4,020萬,人均殺人率相對較低,只有1/17,000左右。至於警察,在2015年「不論是對或錯」,共殺害了307位黑人。由於警察總數只有635,781位,代表人均殺人率只略低於1/2,000,比美國黑人公民的殺人率高出超過八倍。所以,如果一個黑人走在路上,比起另一個黑人,似乎更該小心警察。

不過,我們確實應該再考慮到一件事:民眾遇到警方的時候常常會起衝突,而美國警方往往又全副武裝。他們是得到授權、可以使用致命武力的人,所以他們殺人致死的頻率比一般大眾更頻繁,或許不是那麼奇怪。依照完全相同的計算方式,我們也可以證明雖然白人遭到其他白人殺害的個案數更多,但白人應該更害怕的同樣是執法人員(人均殺人率1/1,000),而非其他白人(人均殺人率1/90,000)。

警方對白人的人均殺人率足足是對黑人的兩倍,這是因為美國的白人人數高於黑人。但同樣的,或許該擔心的是比率竟然只有兩倍,因為美國的白人人口數幾乎是黑人的六倍。

所以,雖然李德光是統計數據就有問題,但或許另一點更應該討論:為什麼他問的是「誰殺得最多?」,而不是「誰被殺最多?」他在《太陽報》上的那篇文章其實轉移了焦點,讓大家忽略「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的一項核心數據:只占了12.6%的黑人人口,卻占了所有警察殺人案的26.8%,而占了73.6%的白人人口,卻只占了警察殺人案的51.0%。

這裡的落差,是否有什麼隱藏的影響因素?(也就是上一章解釋吸菸竟然似乎對出生體重過輕嬰兒有好處時,所提到的「潛在變項」)答案幾乎是必然。舉例來說,比較窮的人比較可能犯罪,而在美國,黑人比較可能屬於貧窮階級。

至於究竟是不是這些因素,造成黑人在警察殺人案受害者當中有過度代表(over-representation)的現象,還有待觀察。

吃豬肉不小心,可能致命

講到《太陽報》的統計數據出現爭議,李德的文章既不會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2009年,《太陽報》就有一則看來確實吸睛的標題,寫著「吃豬肉不小心,可能致命」。

當時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有一份厚達五百頁的研究報告,而《太陽報》的報導只從幾百項結果裡挑出了一項:每天食用五十公克加工肉品的效果。7這份小報提出的「事實」令讀者震驚:如果每天吃一個培根三明治,會讓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增加20%。

然而,這個數字其實是危言聳聽。如果我們用「絕對風險」來表示「在暴露或未暴露於特定風險因素的情況下(例如吃或不吃培根三明治),出現某種預期結果(例如罹患癌症)的人口比例」,就可以發現事實是:每天食用五十公克加工肉品,會讓罹患大腸癌的絕對終生風險從5%增加到6%。

我們從圖19的左側,可以看到兩組各100人的命運。在每天吃培根三明治的100人當中,比起那些放棄了培根三明治的100人,只多出1位罹患大腸癌。

《太陽報》並未使用比較客觀的絕對風險,而是選擇強調「相對風險」:相較於一般大眾,針對暴露在特定風險因素的人(例如吃培根三明治),出現特定結果(例如罹患癌症)的風險。只要相對風險大於1,就代表相較於未暴露的人,有暴露的人更有可能罹患這種疾病。而如果小於1,則代表風險較小。

在圖19的右側,排除未受到該疾病影響的民眾之後,相對風險的增加(6/5、或說1.2)看來就更為顯著。雖然對每天食用五十公克加工肉品的人來說,相對風險確實增加了20%,但絕對風險其實只增加了1%。只不過,說「風險增加1%」並無助推升報紙銷量。

果然,這篇報導的標題點起熊熊大火,在媒體上引發一波「拯救我們的培根」(Save our Bacon,本片語也有「避免落入麻煩」的意思)的風潮。接下來幾天內,可以看到科學家對這個數字大為光火,斥責有些「健康納粹分子」是在「對培根宣戰」。

NOTE

  1. ‘Rod Liddle said, “Do the math”. So I did.’ Blog post from polarizingthevacuum, 8 September 2016. Retrieved 21 March, 2019, from https://polarizingthevacuum.wordpress.com/2016/09/08/rod-liddle-said-do-the-math-so-i-did/#comments
  2. 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 (2015). Crime in The United States: FBI — Expanded Homicide Data Table 6. Retrieved from https://ucr.fbi.gov/crime-in-the-u.s/2015/crime-in-the-u.s.-2015/tables/expanded_homicide_data_table_6_murder_race_and_sex_of_vicitm_by_race_and_sex_of_offender_2015.xls
  3. U.S. Census Bureau. (2015). American FactFinder – Results. Retrieved from https://factfinder.census.gov/bkmk/table/1.0/en/ACS/15_5YR/DP05/0100000US
  4. Swaine, J., Laughland, O., Lartey, J., & McCarthy, C. (2016). The counted: people killed by police in the U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 theguardian.com/us-news/series/counted-us-police-killings
  5. Tran, M. (2015, October 8). FBI chief: ‘unacceptable’ that Guardian has better data on police violence. The Guardia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theguardian.com/us-news/2015/oct/08/fbi-chief-says-ridiculous-guardian-washington-post-better-information-police-shootings
  6. 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 (2015). Crime in the United States: Full-time Law Enforcement Employees. Retrieved from https://ucr.fbi.gov/crime-in-the-u.s/2015/crime-in-the-u.s.-2015/tables/table-74
  7. 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 & 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2007). Second Expert Report | 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 International. http://discovery.ucl.ac.uk/4841/1/4841.pdf

※ 本文摘自 《攸關貧富與生死的數學》,原篇名為〈不要相信真相:揭露媒體的數據假象〉,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