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動車的最大競爭者──氫動力汽車!?
文/權順鎔;譯/葛瑞絲
二○二一年十月,這本書快要完成的時候,特斯拉的股價是一千美元左右,一月的時候大概是九百美元,在經過幾次調整,衝破最高點後,再次創下歷史新高,換算成市價,大概超過一兆美元,登上汽車公司的霸主寶座,這個數字是豐田的四倍以上、現代汽車的二十倍以上。
如果去問路人:「現代汽車能變得像特斯拉那樣嗎?」會給我肯定答案的人應該不多,因為現代汽車曾經推出「黑歷史」車款Kona Electric,導致大眾對現代汽車的技術與穩定性越來越不信任(按:於二○一八年四月推出,卻接連發生火災意外,現代汽車認為起火原因是電池瑕疵,提供電池的LG Energy Solution則強烈反駁;不過,在召回過程中發現更多電池瑕疵,導致該車款在二○二一年四月,以「現代火燒車」的臭名消失於市場上)。
其實,就算沒有這件事,現代汽車從以前就一直聽到使用者的各種酸言酸語,更重要的是,很多人覺得現代汽車缺乏像特斯拉那樣的創新。
當然,這間公司本身沒有問題,能製造出優良的汽車,只是,特斯拉是改寫市場版圖的公司,所以兩者差異很大。
這麼說來,現代汽車該怎樣,才能成為遊戲規則改變者?也許答案在於氫動力汽車。當然,這不是在說目前現代汽車推出的電動車都很糟,相反的,其實非常好。我曾經搭過現代的電動車IONIQ 5,設計非常漂亮,內部和外部都很精緻,駕駛效能也很優秀。
雖然不能說完全沒有缺點,但以現代汽車的條件來說,已經算很好了,是一輛很精緻的電動車。不過,如果要從IONIQ 5和特斯拉的Model 3中選一個,大部分的人應該都會選擇後者。這代表在電動車及自動駕駛汽車市場中,特斯拉的品牌力量就是如此強大。
不過,如果現代汽車想要攻占高消費族群,勝過德國汽車業者的可能性也不大,此外,國際市場上中低價的電動車很可能已經被豐田全包。
到最後,現代汽車唯一的辦法,就是讓氫動力汽車走向商業化並廣為宣傳。以技術層面來說,現代汽車比其他汽車公司更為優秀;而且,最近許多相關的研究不約而同的出現,再加上政府的穩定支援,此外,這也符合保護環境的理念。
儲存在汽車裡的氫氣接觸到大氣中的氧氣後,會產生電子和水;在這個構造下,化學物質本身就是電池,所以比一般電動車更環保。二○一三年現代汽車成功量產全球第一輛氫動力汽車,帶著「將改寫汽車歷史」的魄力,大規模投資氫動力汽車1。
氫動力汽車並非透過燃燒氫氣產生能源,而是氫氣與大氣中的氧氣接觸後,產生化學反應後製造出電流,藉此讓馬達運轉。在這個過程中,協助將化學能轉換成電能的就是燃料電池。順帶一提,氫動力汽車使用的氫氣,跟氫彈使用的氫氣完全不同。
氫動力汽車比大眾所想的更安全,我這麼說並非毫無根據,而是參考了非常多文獻資料,也親自詢問過KAIST教授鄭延植。
每次說到氫動力汽車的好話,就會有人懷疑我是不是收了政府的錢、幫忙宣傳,所以我也想提出氫動力汽車的缺點,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價格;氫動力汽車的價格,取決於燃料電池的價錢。
想要大量生產燃料電池來降低價格也不容易,因為核心的催化劑,也就是占成本最大比例的白金,價錢也持續上升。這麼說來,他們應該要開發出能使用其他催化劑,或是少放白金、還能維持效能的技術,但這件事非常耗時。不過,最近我聽到好消息,鄭延植和其研究團隊於二○二○年十月,在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比白金效率好上二十倍的催化劑2。他們使用銥(Iridium,化學符號為Ir)來製造立體催化結構,成功提高效率。
那麼,是否只要解決價格問題,未來就是氫動力汽車的天下?我無法立刻回答此問題的主因,是加氫站。簡單來說,想讓氫動力汽車主導汽車市場,必須蓋很多加氫站,但目前仍缺乏基礎設施。
以韓國的情況來看,目前政府經營的氫氣經濟委員會已定下目標,要在二○四○年前,提供六百二十萬臺輛動力汽車、設置一千兩百間加氫站。現代汽車會長鄭義宣則對此表示:「韓國在建構氫氣社會這方面,領先其他國家。」3
截至二○二○年二月,韓國共有一萬一千四百八十一間加油站,所以,如果要設置一千兩百間加氫站,就等於是加油站數量的十分之一,因為不可能所有人都突然購買氫動力汽車,所以以潛在用戶人數對比加氫站數量,似乎還算夠用。
但問題還是在於信賴度及便利性。二○二○年八月報導顯示,目前設置的加氫站中,一半以上都尚未啟用,假設忠清北道清州或忠州附近的加氫站故障,就得開上高速公路,繞到京畿道驪州或安城才能使用4。一旦對加氫站的體驗變差,消費者怎麼會願意等到設置一千兩百間加氫站的時候來捧場?
生產綠氫,打造「氫氣社會」
不過,為什麼韓國還是致力於創造一個「氫氣社會」?首先,現代汽車無法放棄目前領先眾人的技術。根據鄭延植的說法,汽車公司其實都在開發氫動力汽車,也就是說,相關市場一旦越過臨界點,競爭就會突然變得很激烈。
這麼說來,在目前市場上保有領先地位的現代汽車,只要能守住技術優勢,也許就能成為遊戲規則改變者。當然,這不表示現代汽車的氫動力汽車的技術很完美。不過,無論是哪種技術,在全新開發及供給的過程中,一定會面臨成熟度問題。就像三星電子順利解決Galaxy Note 7的起火問題一樣,對現代汽車來說,Kona Electric的火燒車事件也可能會是轉禍為福的關鍵。
此外,氫動力汽車非常環保,雖然同樣也不到完美的地步。氫動力汽車使用的氫氣,並不是直接從大自然中採集,而是燃燒化石燃料製造而成,所以有人批評:「氫動力汽車只是看起來很環保罷了。」這個說法,目前還算正確。
氫氣有幾種生產方式,若在化石燃料中放入催化劑──煤炭──後高溫加熱,可產出灰氫;各種工業製程的副產物重組可獲得藍氫;利用陽光或分解水分子則能產出綠氫。如果要保護環境,就要提升綠氫的比例。
不過,目前綠氫只占整體的五%。可是歐盟(EU)正積極鼓勵生產綠氫,計畫在二○三○年之前,要建構五吉瓦的氫氣生產設備,並在二○三五年前建設十吉瓦的氫氣生產設備5,也就是說,此後便能名正言順的推廣氫動力汽車。
二○二○年六月的《美國化學學會應用材料與界面》(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有一個有趣的相關研究6。俄國研究團隊研發出新的二維材料,能從受汙染的水和鹽之中製造出氫氣,報告說,一平方公尺大小的材料,每小時能製造出○.五公升的氫氣。
儘管裡面含有昂貴的白金,萃取的氫氣量也不多,但這只是一份初期研究。實際上,同年十月在《自然能源》上也有研究指出,金屬和水中的氧氣結合程度,將決定獲取的氫氣量7。這就是能提升氫動力汽車效率的蛛絲馬跡。現在,提升氫氣生產力的相關研究正陸續出現,代表氫動力汽車普及的時間也逐漸拉近。
我曾經厚臉皮的問鄭延植:「如果你的家人說,要購買氫動力汽車相關股票,你會鼓勵他們投資嗎?」鄭延植教授說:「如果是著眼於成長潛力來投資,當然很有吸引力啊!」換句話說,就是現在很難立刻出現成果的意思。
本書所介紹的技術,並非只是往後一、兩年,而是往後十、二十年的技術。說實在話,大部分現今受關注的技術都是這樣。二○○六年,特斯拉量產第一輛電動車時,美國媒體都嘲笑,說這是目前業界最失敗的舉動。這樣說來,氫動力汽車現在被羞辱,也可能是同樣的狀況。
因為目前沒有明顯的成效,所以會引來負面評價,不過,我們還是可以保持開放的心態。馬斯克的左右手、特斯拉首席技術官史特勞貝爾(J.B. Straubel,現以離開首席技術官的職位,擔任特斯拉高級顧問)說:「想製造電動車的欲望,不是突然冒出來的,人們很容易忘記,他們過去曾覺得電動車是地表最爛的生意點子。」
NOTE
- HMG雜誌,〈氫動力汽車改變汽車歷史〉(자동차의역사를바꾸다, 수소전기차),HMG雜誌(HMG 저널),(2019)。
- Kim, Y.J.et al, “Highly efficient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via facile bubble transport realized by three-dimensionally stack-printed catalysts,” Nature Communications 11 (2020), doi:10.1038/s41467-020-18686-0.
- 金京民(김경민)、金基鎮(김기진)〈備受矚目的氫氣經濟……繼現代汽車之後,韓華曉星也推出了「H Nomics」〉(주목받는수소경제…현대차이어한화효성도 ‘H노믹스’),《每日經濟》(매일경제),(2020)。
- 趙貴東(조귀동),〈加氫站動不動就故障,一半已癱瘓……會成為氫動力汽車普及的絆腳石嗎?〉(수소충전소툭하면고장, 절반은먹통…수소차확산에걸림돌되나),《朝鮮Biz》(조선비즈),(2020)。
- Schulz, F., “Germany plans to promote ‘green’ hydrogen with €7 billion,” EURACTIV (2020).
- Guselnikova, O.et al, “Plasmon-Induced Water Splitting──through Flexible Hybrid 2D Architecture up to Hydrogen from Seawater under NIR Light,”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12 (2020):28110-28119, doi:10.1021/acsami.0c04029.
- McCrum, I.T., Koper, M.T.M., “The role of adsorbed hydroxide in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kinetics on modified platinum,” Nature Energy 5 (2020): 891-899, doi:10.1038/s41560-020-00710-8.
※ 本文摘自 《半導體,下一個劇本》,原篇名為〈電動車的最大競爭者,氫動力汽車〉,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