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古碧玲 父親的百寶箱,箱中的氣味,氤氤氳氳,究竟是飄在我的心底,還是空氣中?那中藥材與乾貨滿溢的櫥櫃裡,埋藏著家父出身於中醫世家的少時經歷,當我想一一耙梳釐清時,父已遠行,僅能憑記憶的斷簡殘篇與媽媽的偶言碎語勉強拼湊。 總是備一支保溫水壺養生的家父,在海另一邊的老家度過前十九年,少年時期的課餘作…
文/楊依璇 筷箸撈起一葉菜,吃進嘴裡的滋味卻各人不同。 有人吃的是健康、有人吃的是鄉愁。 在原鄉東部生活了幾年,漸漸習慣了滿眼綠意的環境,即使人在市區裡,也是轉了幾個彎就眼球效應瞥見屋宇樓旁的幾畝稻田,國小廊道外沿街生長的赤道櫻草,在路人的眼裡不過就是一片狂放的雜草,但社區婆婆叫它日本龍葵,說也是野…
文/袁朝露 女兒就讀國中三年級時,導師是個神經質的年輕女孩,我輩家長多在附近的城鄉於戒嚴時期受的教育,因而對孩子們畢業後的去向,會讀書的,免不了送到補習班高壓式的榨取,搏一個考取名校的機會。 我的孩子在導師眼中並不顯眼,她平日不和同學打成一片,只喜歡做些小手工、看漫畫圖文書、推理小說。 若說有什麼特…
文/包子逸 同樣是在應付「時間」這個奧客,如果說按部就班的鐘錶做的是預示未來的工作,性格凜冽的冰箱顯然走的是反方向,它負責蹲點按下暫停鍵。由於冰箱在本質上就是負責應援的後勤部隊,無法隨行在側(除非搬家的時候),一個人的冰箱,永遠比外露的錶更私人,它具體而微體現了一個人的各個面向,好比一個人的房間,向…
文/柯春伎 冬季清晨,山嵐飄過馬錫山,空氣沁涼乾淨,我知道這是大地的氣息,閉上眼,輕輕地把小時候的濕地想了一遍,和煦的微風、扶疏搖晃的樹影,芙登溪曾經的溪岸土溝二旁,有水柳、九芎、竹林、野薑花。蜿蜒的溪流裡有族人漁獵設置的palakaw(巴拉告)魚場,孩童拿著自製的竹竿釣魚,一邊戲水一邊釣魚抓蝦蟹,…
文/犁客 「閱讀是一個主動的選擇,」古碧玲說,「植物也是。」 電影、影集、廣播、書籍⋯⋯提供資訊的工具很多種,接收資訊的方式因而不同;「閱讀」之所以與其他方式不同,在於資訊接收者並非被動接受資訊,而須主動接觸、理解,甚至沉浸。古碧玲認為,植物也是如此。 「我們工作室這條巷子有很多人種植物,我常走到一…
對很多人來說,看見植物時,高的就叫「樹」,矮的就叫「草」,有開花的就叫「花」──這當然大抵沒錯,不過多少有點可惜。倒不是說你非得要認識所有植物的品種或特性,而是植物們其實與我們生活在一起,在家裡的特意裝飾、在前往捷運的路邊、在得抽空才能去的山林野地,或者在陽台棄置容器裡,你根本不刻意栽種,它們也會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