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忠孝西路上現存最古老的建物,卻面臨異地重組的處置

文/凌宗魁 日本時代民間最大財閥三井物產株式會社在臺北的據點,經歷數次搬遷,從淡水河畔的港邊街到城內表町之間,在城市留下了遷移的軌跡。其中,位於北門外的倉庫是該街廓中最早興建的兩層樓磚木構造建築,可能是與業務對象廣通運輸社合建;除了自用,也陸續租借給其他會社。 三井會社能將營業據點設置於鐵道部與臺北…

【台北文學季】文化狂飆、政治氛圍,以及油墨氣味──台北三市街

文/呂佩珊 「老台北」,這三個字近年來頻頻出現在各式介紹台北的文章,似乎藉由拉開時間距離,就可以在這座忙碌的城市中捕捉到一縷悠然氣息,為緊繃的生活帶來些許緩解。但老台北在哪裡?又要如何才稱為「老」呢?「老」與「新」或許難以三言兩語說清楚,但順著歷史脈絡,我們或許可以稍為窺探昔日台北的風情餘影。 舊台…

台北一堆人,但不是台北人?戴寶村、邱翊談「消失的台北城與留下來的痕跡」

夢田文創和玉山社出版社共同企劃的「島上生活」系列講座進入第二講,邀請到台灣史教授戴寶村,以及「台北城市散步」執行長邱翊,就「消失的台北城與留下來的痕跡」展開對談。許多人住在台北,自稱台北人,但是對台北的歷史卻一知半解,曾策劃《小的台灣史》等書的戴寶村長期關注小人物的歷史,對台北城的歷史有獨到研究,而…

【故事‧說書】如果百年前,一個文青──《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案內帖》

文/吳亮衡 本文與【故事‧說書】合作刊載 說到「文青」,第一時間聯想到的圖像會是什麼呢? 是像唐伯虎那樣風流倜儻的吟詩作對? 還是像呂赫若一般,同時擁有俊秀的外表以及令人欽羨的文采呢? 或許是一個帶著黑框眼鏡,總是坐在咖啡廳的角落,一邊輕啜咖啡,一邊書寫耐人尋味的華麗文字的文藝青年?又或許是一個坐在…

【四月:台北漂流】陳栢青:台北城建設指南

文/陳栢青 他要我搭手扶梯時不要再刻意站右邊了。誰都在往前擠,警衛揮著棍子要下一個快上前檢查,我總下意識要切入電梯右線,便在這以人群為演示的大規模流體力學模組裡造成小小的停頓。 我辯解說,因為左邊是留給你的。 那樣子並行著,電扶梯正隆隆運往上,手背不經意刮擦,彼此都感到對方堅硬,豈止手指骨節,心裡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