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忘名字的速度:李蘋芬在《初醒如飛行》

文/呂佳機;人物攝影/吳翛 Wu René 《初醒如飛行》觀照著一個遊戲中的疏離異境,即使這塊異境放眼望去,在在都是俯拾即是、稀鬆平常不過的物件:水杯、黃金葛、窗櫺,甚至是吃剩的煎餃與過期電影。 李蘋芬的詩充滿一種獨我的況味,甚至許多堅決地宣稱。有時那讓我想起林芙美子,王小妮,或楊佳嫻於《瑪德蓮》那…

往事再敘──她一次一次的調整,好比與過往一劍一劍的對決。

文/董秉哲 等到最後的打樣本被製版廠外務於午夜收回,我突然翻查了合約簽訂日:一六年一月,洽談作業甚至啟動得更早,在一貫相約的咖啡館,聽玉慧娓娓道來獨特的歐洲履歷;多數時候、我像是面對卓越的情感收納者,只能不斷在她文中話尾偷偷調閱合適的編輯素材,譬如那些無縫如鐵的慕尼黑憂鬱日常、那些空間跨度甚廣的情緒…

【六月:青春書單】張耀升:夜空中最亮的星

文/張耀升 我第一次感受到文字的力量,是駭人的毀滅。 那時我正就讀一所私立貴族國中,所有新生都必須住校,我唯一的娛樂來自於圖書館借閱的書籍,我借閱了整套金庸與古龍,意外成為年級借書前三名,獲贈一本印有圖書館徽章的日記。

人生經驗化為一種「類電影 」的寫作風格,詩意又具視覺的散文形式

所有的旅途只是為了明白自身。 文化震撼 不知是故意或者無心,計程車司機從機場到Kings Cross費時極久, 我打開地圖,察覺他繞了一大圈路,是不是該和他談談「文化震撼」呢? 希望在哪裡? 我已經知道,我只剩下異鄉人的命運,即便我去全世界,我也都將是異鄉人。 該問自己的問題還是同一個:為什麼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