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不扁的玫瑰》 楊逵用文學實踐民主理想

(photo from 高雄文學館

「有一位編輯問我,近來有沒有寫詩?我說有,天天在寫,不過現在是用鋤頭寫在大地上。」──楊逵。

1905年10月18日,人稱「壓不扁的玫瑰」的小說家楊逵誕生於臺南新化。本名楊貴的他,筆名楊逵乃取自《水滸傳》裡英勇正義的「黑旋風」李逵。他10歲時經歷台灣日治時期最大規模的武裝抗日事件─西來庵事件,目睹日本警察的粗暴行徑,民族意識開始在小楊逵心中萌芽。

楊逵19歲時,因不願與童養媳成親,決定赴日攻讀文學。此時日本共產黨剛成立,他大量閱讀許多馬克思與無政府主義的著作,並積極參與各種勞工、學生運動,奠定他日後作品為底層人們發聲的一貫風格。

儘管因活躍於社運,楊逵在日治時期共坐牢十次,但也因此結識他未來的妻子葉陶,兩人志同道合,甚至在結婚前一天雙雙被捕入獄,婚禮因此延遲十七天。1934年,楊逵的處女作《送報伕》入選東京《文學評論》第二獎,首獎從缺,他成為首位進攻日本文壇的台灣作家,台灣文人無不振奮

楊逵一生進出監獄次數頻繁,1949年寫了篇數百字的《和平宣言》刊登於上海大公報,大意是呼籲國共終止戰爭,還政於民,並希望政府釋放二二八事件被逮捕的政治犯,因而觸怒國民政府,被判處十二年徒刑,監禁於綠島。他在獄中仍不改其志,堅持不向強權低頭,《壓不扁的玫瑰》即為此時期著作,真正是位將理想化作行動的文學實踐家。

百年千書,陪你閱讀經典好書。
http://www.facebook.com/1000ebooks
https://readmoo.com/kebook